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张今教授的原型模型论为基础,对英语分裂句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旨在揭示英语分裂句的生成机制、模型分裂句产生时模拟主体的认知机制、原型句与模型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模型句之间的关系。英语分裂句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语言现象。长久以来,许多学者都对英语分裂句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五十多篇论文,至少有十篇专著包括博士论文从不同或相似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这些论文主要是从句法、语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原型模型论是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今先生在1997年提出的一个元理论。这个理论以从东方辩证法的角度看待内外矛盾关系的理论为基础。张今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致力于研究现实、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现实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通过语言积极地反应现实。根据原型模型论,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原型,语言和言语是模拟和反映它们的模型。本文假设简单的、常规的句子是通过直接模拟客观世界而产生的。这些简单句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外部世界中相对应的实体之间关系的大致反映。这些句子产生之后,它们可以作为原型句,被继续模拟而生成不同的模型句。每一个简单句都描述一个客观场景或者一个事件。分裂句是通过模拟原型句而产生的。这是借助于模拟主体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的认知而实现的。当模拟主体模拟原型句时,他会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进行认知处理。这好比模拟主体在观察和释解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模拟主体借助于不同的语言表达式来释解客观场景。由于模拟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不同的时间,他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场景的不同点上,可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客观场景,这样在他的头脑中会产生一个动态的画面。这个动态画面的产生与模拟主体的经历和复杂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模拟主体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的释解和概念化。被焦点化的客观场景的一点在模拟主体的大脑中被感知凸显。因此,通过模拟原型句,借助于模拟主体对原型句所描述的客观场景的认知,不同的模型分裂句就产生了。反过来,模型分裂句也反映了模拟主体在不同时间的认知特点。根据共轭相生原理,如果两个事物有共同的基础、相似关系或者某种逻辑关系,像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然而它们又不相同,那么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共轭相生关系。共轭关系是相生关系的充分必要条件。相生的内涵很广,可以是结合、派生、交换、遗传、隐喻、类推和联想等。根据这一原则,原型句和模型分裂句形成共轭相生的关系。不同的模型分裂句是通过模拟同一个原型句而产生的,然而它们又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之间也构成了共轭相生的关系。本论文对模型分裂句的生成提供了很强的逻辑解释,开辟了原型模型论新的应用领域,对句法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识别句子之间的相似和不同,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理解、写作和翻译能力。然而这篇论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作者希望今后能和其他学者一道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