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中国医学源远流长,其学术传千载而不衰。中国是世界上认识肛瘘最早的国家。古代医学文献中存在大量关于肛瘘的记载,是中医药认识与治疗肛瘘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国内治疗肛瘘多从中西医结合治疗入手,中医外治法在治疗肛瘘中发挥重要作用,受人重视。目的整理中医古籍中肛瘘相关条文并归纳总结中医古籍中肛瘘的外治法治疗特点。并以此作为指导肛瘘中医治疗的文献基础。方法以“肛瘘”为关键词,从中医古籍文献入手,对《中华医典》中历代与肛瘘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建立肛瘘中医古籍数据库。归纳其中相关外治法治疗方法资料建立word文件、SPSS数据库,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中医古籍88部,古籍中论述肛瘘的治疗原则为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治法除服药内治法外,尚有灸法、针刀切开、外敷法、熏洗法、插药脱管法和挂线法6种外治法。共调研外用方剂141首,其中帖敷方53首,熏洗方55首,插药脱管方33首,另调研挂线条文5条,灸法条文8条。外用方剂共用药物114味,主要为外用药,共66味外用药,占57.9%。用药药物性、味、功能构成为:寒性药物50味(44.2%),温性药物34味(30.1%),平性药物22味(19.5%),凉、热性药物各4味(3.5%);苦味药41味(36.3%),辛味药51味(45.1%),甘味药38味(33.6%),咸味药20味(17.7%)、酸味药15味(13.3%),淡味药4味(3.5%);清热药19味(16.8%),活血化瘀药13味(11.5%),杀虫止痒药11味(9.7%),补虚药7味(6.2%),拔毒生肌药6味(5.3%),解表药6味(5.3%),泻下药5味(4.4%),祛风湿药6味(5.3%),化湿、利水药4味(3.5%),温里、理气药4味(3.5%),消食、驱虫药2味(1.7%),止血药7味(6.2%),化痰、开窍药6味(5.3%),安神药4味(3.5%),平肝熄风药7(6.2%)味,收涩、涌吐药6味(5.3%)。结论我国古代医学已对肛漏有系统的认识,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治疗方案,内外兼备。纳入研究的中医古籍主张综合治疗肛漏,中国古代医学主张根治同时,重视整体观念及减少对患者损伤。中医外治法因证施治,其外治法中外敷法、熏洗法、挂线法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在临床应用中发挥较大作用。外敷膏药、熏洗法简便,特别对发作期清热消肿止痛、术后伤口愈合疗效肯定,有仍为现代国内治疗肛瘘所采用。肛瘘挂线治疗为临床使用最多,配合手术切开治疗,挂线治疗法不断改进及发展,特别在高位肛瘘治疗中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