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自1987年以来实行的伊拉姆斯学生流动项目已经支持了近200万大学学生参与了跨境流动,而且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而1999年29国高等教育的部长们在波罗尼亚宣言正式宣称要在2010年建立一个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将欧洲教育一体化全面纳入制度化建设”;2003年柏林公报则进一步确认“学生、学者和管理人员的流动是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根本”(毕家驹,2004)。十年前开始的波罗尼亚进程虽然不是欧盟本身的创意,但是波罗尼亚进程的很多倡议与行动和欧盟的高等教育倡议与行动重合(Terry,2008),而且欧盟也已经从前期启动到后期运行全面介入波罗尼亚进程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波罗尼亚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欧盟高等教育改革的思维和方向,研究该进程对于研究欧盟教育改革进程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建立欧洲集体认同是为了减少欧盟和其成员社会之间的“民主和合法性赤字”(Walkenhorst,2009),可以说高等教育的一体化被认为是构建欧洲认同和欧洲公民身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和条件,欧洲联盟已经并且正在将高等教育一体化特别是学生跨境流动作为培养和加强欧洲认同意识的一项战略计划来推行。关于这个战略实施的效果是否符合它的战略目的就十分值得认真研究。欧盟政策制定者们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促进欧洲内部学生的流动会促进欧洲认同意识加强从而促进一体化的加深。本文旨在通过事实和数据来分析波罗尼亚进程的缘起、执行及其影响来验证这个假设的真伪,测定这个假设的两个变量的相关性有多大,并试图通过分析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将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视角,兼顾沟通交流理论、新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从学生流动的角度来验证欧洲波罗尼亚进程对于欧洲认同的影响。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一,从历史视角分析欧洲联盟关于认同的构建,理清欧洲认同的发展和建构脉络;第二,欧盟教育领域合作制度的设计和发展历史,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历史,特别关注学生流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其中,文章重点考察学生流动与欧洲认同的相关性,包括从制度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政策执行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方面分析,除了政策分析与数据分析,还将做案例研究,通过国别案例研究进一步分析和验证变量的相关性。经过研究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历程及波罗尼亚进程,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50年代的煤钢共同体到60年代的欧洲共同体,再到80年代的欧洲单一市场,最后到90年代欧盟的共同安全和外交政策,欧盟一体化呈现从经济、政治一体化再向社会深层次发展的轨迹和趋势。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是欧盟的合法性问题,政治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要求各国让渡更多的权利和权力,这样的调整是需要民众的认同才能进行的。第二,波罗尼亚进程是欧盟一个主动建构欧洲认同的进程,欧盟通过不同层次的政策文件、声明、条约等形式试图努力建构一个一体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目的在于增加欧盟各国教育的“欧洲维度”、建构人们对于欧洲的“共有知识”,从而实现民众对于自身欧洲公民身份和自己作为欧洲人的认同。第三,关于波罗尼亚进程与欧洲认同:波罗尼亚进程促进了欧洲人对欧盟的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欧洲认同,但是,从整个欧洲晴雨表中选择的几个变量来看,这个促进作用还不是非常明显。而且,包含民族认同和欧盟认同在内的多元认同正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绝大多数认可多元认同的人首先认可的是本国的民族认同,之后才是欧洲认同,而不是反之。第四,波罗尼亚进程对于欧洲认同的有限推动也引出我们对于欧洲未来学生流动走向的一个推论:即如果欧盟要建构欧洲对于自身的认同,在促进欧洲内部学生流动以促进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加强欧洲与外部的交流,在获得他者的认可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总之,认同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发展的历史演化的进程,而主观建构的认同需要历史和时间的检验,不可能一蹴而就。欧盟认同的形成需要从经济、历史、文化、民族等多方面来分析,教育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于认同建构的更确切的结论需要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