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分别比较椎弓根钉内固定后植骨与不植骨及Dick、Steffee、AF三种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材料与方法:1994年11月至2002年1月经随访胸腰段骨折手术病例64例,应用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胸腰段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诊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CT、MRI检查。随访时间至少1年,平均40个月。 结果:64例患者总的伤椎后凸畸形术前(21.6±8.6)°,术后(6.4±4.9)°,随访(12.2±4.9)°。椎体压缩术前平均48.5%,术后15.8%,随诊24.7%。术前和术后、术前和随访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术后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及矫正角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 植骨组伤椎后凸畸形术前(22.6±9.0)°,术后(4.9±4.1)°,随访植骨组矫正度丢失(6.0±2.2)°;非植骨组术前(21.1±8.4)°,术后(5.6±4.9)°,随访矫正度丢失(5.0±2.7)°。植骨组与非植骨组相比,二组间伤椎后凸畸形、椎体压缩在术前、术后和随诊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疼痛及工作情况根据Denis疼痛及工作级数,植骨组P1P2占83%,P4P5占9%,植骨组P1P2占76%,P4P5占14%。植骨组W1W2占52%,W4W5占39%,植骨组W1W2占46%,W4W5占41%。非植骨组严重疼痛较植骨组多,但经非参数检验两组间疼痛及工作级数无统计学差异。 64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中,Dick11例,AF18例,Steffee24例。Dick组手术前后后凸畸形角分别是(20.9±12.4)°和(9.4±4.5)°;Steffee组(21.0±6.0)°和(8.1±4.5)°;AF组(24.0±10.5)°和(4.1±3.4)°。三组手术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Dick钉系统对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度是(11.5±10.0)°,Steffee(12.9±5.5)°,AF(19.9±10.3)°。AF组明显大于Dick组和Steffee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Dick组和Steffee组对后凸畸形的矫正度相差不明显。椎体高度恢复Dick组平均21.0%,Steffee组平均28.2%,AF组平均43.6%。Dick组和Steffee组相差不大。AF组椎体高度恢复明显好于Dick组和steffee组,P植分别是0.003和0.007。Dick组术后丢失角度平均(6.7士3.8)0,steffee组(6.9士2.3)0,AF组(4.6士1.4)”。oick组和steffee组丢失角度大于AF组,和AF组相比,P值分别为0.04和小于0.01,有统计学差异。椎体高度丢失Dick组平均值为9.5士3.0,Steffec组平均值为10.0士10.3,AF组平均值为8.7士1.2。三组椎体高度丢失相差不大,P值大于0.05。三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但术后伤椎矫正角及椎体高度均有一定丢失。虽然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配合植骨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并不能防止矫正角的丢失,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未行植骨相比无显著差别。由于Dick、steffee、AF椎弓根钉系统的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临床效果不尽相同,从脊柱骨折的复位程度和术后后期后凸畸形矫正度丢失等方面分析,AF椎弓根钉系统优于Dick钉系统和steffee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