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本文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行为特征,将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下的农民素质分为文化科技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律素质和身体素质四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相差甚远。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民基础文化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8年,缺乏正规的、系统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传统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理想信念淡化,愚昧的封建习俗有所抬头。许多农民的民主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农民缺乏卫生健康知识,饮食观念陈旧,医疗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较差。制约我国农民素质提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封建意识仍然积淀在农民的思想和风俗习惯里,潜在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二是长期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把农民阻挡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外,农民素质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全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三是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缺乏忧患意识。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根据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因素,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提升农民素质的具体对策:第一,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障机制,构筑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融合,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衔接的适合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的农村教育新体系,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第二,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农民,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使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三,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开展民主法制教育,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化进程。第四,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契机,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构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树立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