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封建时期城市形态比较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t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对城市形态及城市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之而来的以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日益遭到漠视、地区文化与传统生活逐渐消失等为突出表现的城市问题已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展开对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封建时期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中获得于今天有意义的思想与精神,从而有助于我们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现有的城市问题.该文首先对城市形态的概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两方面入手,对欧洲中世纪与中国封建时期的城市形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二者城市形态的共性主要表现在整体性、集中性与均质性;差异则反映在动力机制上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发展时序上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以及物质形态上的"自由与严整"、"开放与封闭"、"高耸与平缓"、"体与群"等.进而提炼总结出二者城市建设的精髓所在,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建设精髓以城市的有机性、多变性与和谐性为代表;而中国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精髓则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质朴和谐的生态观、融于山水的自然观及层次分明的美学观.并结合现实,从"人性化"、"尺度"与"发展观"等几方面阐发了启示,最终提出了回归本原的核心思想.回归不是模仿,更不是复古倒退,而是在当今科技主导的背景下对人性本原的一种呼唤,是对城市自身价值的更深层思考.其真正内涵是一种精神回归,这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源于生活、昭显人性的精神.从根本上讲,科技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终极目标,只有将技术与人文统一于一体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进步.城市绝不仅仅是地图上单纯的坐标概念,而是人类生活的载体,只有回归人性本原、演绎生活的城市才是我们真正的理想家园.
其他文献
学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本身,尽管总是制定各种各样的准则和意象以使得它尽可能的被我们所喜欢,然
该论文针对中国现阶段旧城居住街区更新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以及街区更新内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探讨了"功能调整"在时代发展需求下旧城居住街区有机更新中存在的意义.作为旧城
该文以CCTV大楼、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馆为研究对象.这三个建筑的出现引起建筑界极大的争论,对它们进行探讨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对三个建筑进行概述,在
该文以大量的纪念性建筑实例为研究基础,结合当今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学、心理学等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引入文化人类学、接受美学、信息美学、文学解释学、视觉心理学
基于改善我国现阶段人居环境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城市社区邻里建设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文借助南京新街口周边四种类型的城市社区作为本文研究的载体。通过实地调研、资料研读,从
景观空间是人与自然互动的产物。它的塑造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持久性和深度,并不断创造着人与自然的新的关系模式。在现代景观中,景观空间的塑造已经成为景观设计的首要价
"空间"是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的研究核心.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城镇的发展日益区域化,城市密集区、大都市带等密集而联系紧密的城镇群体开始在世界各地涌现.区域城镇空间研究已
近几年来,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得到极大的改善,住区环境质量亦有很大改观.当片面的追求"出房率"已不再是各地政府或开发商的唯一目标,当人们越来越
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在经济技术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急速的变化,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街坊变得难以认知,愈发缺乏亲切感和归属感,人们之间面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