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尊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我信息的认知加工活动,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一般自我效能感则是个体对自己在某件事情上能力状态的判断。社交焦虑是在人际交往情境下表现出的恐惧焦虑的过度的情绪反应。以往有许多的研究者对三者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角度分别进行了众多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在大学生群体中讨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希望能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助益。本研究中包括三个子研究:研究一在张林、张向葵的自尊“倒立金字塔”模型的理论基础上整合修订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外显自尊量表,探讨自尊三维结构中各成分的关系。丰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自尊的测量工具,同时为研究二、研究三奠定基础。研究二通过对600多名在校大学生自尊各成分、社交焦虑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等方面的测量分别探讨自尊各成分与个体社交焦虑、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讨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研究三是研究二的补充研究。在研究二的结论下尝试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提升大学生自尊水平,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提升大学生自尊的可行性途径。研究结论如下:(1)借鉴杨国枢《华人多元自尊量表》修订Janis&Ficld编制的《缺陷感量表》(FIS)。得出最终39个项目的外显自尊量表,包含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家庭自尊、道德自尊、身体自尊、人际自尊六个维度。(2)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元自尊各自相对独立。外显自尊与元自尊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同时,各成分在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地统计学差异。(3)外显自尊、元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焦虑分别存在相关关系。两者均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与社交焦虑存在负向相关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及元自尊与社交焦虑间的不完全中介变量。(4)提升自尊团体对提升低自尊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及元自尊水平有显著效果,存在一定时期后效。同时对提升个体自我效能感缓解焦虑水平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