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尤其以欧洲受到的影响最大,多个核心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国家还触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直到今年仍在不确定性中缓慢恢复。一些欧洲国家迫于本土产业一蹶不振,失业率高企,民众怨声载道的压力,以贸易救济为诉求点和突破口,频繁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无缝钢管产业作为欧洲钢铁业中吸收大量就业的传统优势和强势产业,曼内斯曼,达尔明等核心企业组成临时性的产业联盟,推动欧盟委员会以于2008年7月9日对原产自中国的不超过406.6mm外径/碳当量0.86以下的无缝钢管立案,在2009年4月7日初裁征收临时性关税,并于2009年10月6日终裁征收17.6%--39.2%的反倾销税,为期五年。该案件首开中欧贸易史上以“损害威胁”为理由立案并终裁的恶劣先例,自此之后,美国、加拿大、甚至印度、阿根廷等国纷纷对中国无缝钢管提出反倾销和反补贴,中国钢管出口遭受严重挤压和致命打击。 本研究课题以上述案件为背景和对象,首先分四个层面具体分析欧盟无缝钢管反倾销案对各方的巨大影响;其次,从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的和国内产业自身两个角度分析,分析和总结中国无缝钢管产业近年来受困于贸易摩擦的原因;接着,探讨反倾销形势下整个中国无缝钢管产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最后,通过对国内相关大型钢铁集团和本案涉案企业的国际营销战略的实例分析,从三个层面(单个出口企业,行业协会,中国政府)两个维度(外生和内生)分别提出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