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与融合:生态与文明关系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变化对社会文明的盛衰具有重大影响。在环境问题突出的当代社会,生态与文明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生态哲学中的理论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论文从“生态”与“文明”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生态的基本含义即生物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随着历史发展其含义得以不断扩展,定义为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及其整体状态。同时剖析了传统文明中文治教化的原始含义及其与文化、进步与进化之间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以及当代文明在“五位一体”方面的体现,并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观点,对生态与文明基础理论的解读为本文的论述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紧接着从人类文明开端的历史事实入手,阐述了早期人类文明的诞生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人在环境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作为特殊的生态因子存在,形成了对早期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较为清晰的认识。随后以人类文明的演进为切入点,分别解读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对待自然崇拜、尊重和征服的基本态度,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征服自然的态度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自然的“人化”与“反人化”的对峙。正是由于人们对自然态度的转变直至与其对立,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生态与文明的关系,对“生态”与“文明”的关系进行理性反思,分析了生态与文明的悖反关系,梳理了由经济危机到生态危机、人理到物理、民胞到物与、传统伦理到生态伦理的生态理论思想,为其后生态与文明和谐统一的阐释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对生态的文明化,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化、实践化和社会历史化,和文明的生态化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发展和制度的生态化进行分析,分别从生态和社会的角度概括阐释了生态与文明和谐统一的关系,体现在物质、政治、精神和社会四个方面,最终指向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生态与文明的辩证关系,引发人们深入思考生态与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本文也存在些不足,如在生态与文明关系的理性反思问题上的探索尚需深化。
其他文献
期刊
会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商业贿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并且在各个领域呈蔓延之势,已经成为某些行业的“潜规则”,滋生了大量的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破坏了社会秩序,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对商业贿赂犯罪的刑事立法作出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修改有关的罪名,这是运用刑事法律治理商业贿赂犯罪的重要手段,为司法实践指明了方向。本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商业贿赂罪的概述,介绍了
期刊
文化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发展文化必须要培养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阐述了文化自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实现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对此展开了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他在结合中国文化发展现状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在家风熏陶下和个人实践历练的精神凝练。  习近平提出要坚定
学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所在,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支撑。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非常重视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激烈的碰撞。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政策经历了40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观,在治国理政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