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是研究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农耕社会的传统型乡愁往往源于离家出走,空间上的阻隔,直接造成了人与故土的割裂。空间的变换所引发的乡愁,在一些文人墨客笔下,上升为对自然景致物象所引发的乡愁,继而意识到人与天地生宇宙关系,联想到自身归返生命故里的自然本性。笔者分析了这一乡愁的成因、表达行为和引发机制,进而表明传统型乡愁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传统型乡愁源于离家出走,包括戍边、宦游、学游、商旅与内乱等原因,从书、土、树、井四个方面分析其表达机制,以时、空、景、物四点对其引发机制归类。传统型乡愁包含社会人伦情怀的强调、理想与精神寄托、诗学特性及悲愁审美、天地宇宙精神与生命的时空意识等文化内涵。 现代型乡愁由现代性引发,进步的理念带来的线性的时间观、信息、资本和人的全球化,重塑了人们的时空观。时空边界的消弭,令现代人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没有边界、难以确立自身定位的世界,乡愁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现代病”。本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角度对现代型乡愁展开阐释,以文学、当代艺术创作和建筑景观为例证,分析乡愁的各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了只缘身在此山中、少小离家老大回、衣锦还乡、今宵酒醒何处、吾心安处是故乡、处处是家乡、我就是你们所有人的故乡、桃花源就是我的故乡、虚拟的乡愁这九种不从层次的乡愁观。 经过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反思和西方乡愁理论的梳理,本研究提出超越时空、超越具体事物的“泛乡愁”概念,即超越型乡愁,并尝试在这个研究基础上进行艺术实践。笔者认为,存在多样化的乡愁,跨文化、跨国界的乡愁,以及跨时空的乡愁。可以借用庄子的“无相化”美学观,对“泛乡愁”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 总之,乡愁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想象行为和精神性的情感投射,其本身可以视为一个精神上的探索性领域,一个审美世界的虚构。在如今的全球化、现代化的语境中,乡愁应具有更开放性的阐释空间和视角,而不是生硬地去恢复原有的生活面貌。乡愁所建构的想象应融入更广泛历史语境与文化空间,把全世界、全人类的历史、知识、文化作为自己的“故乡”。跨越个人的情感维度,将乡愁最为全人类群体的文化、传统、身份认同作为共有的记忆,它仍是反应社会现实的镜子,却不再为人们的个体意识所映照,是一个泛化的乡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