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产业升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界的一个热点,这方面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找到推进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实现产业升级的方法,也就是寻找可行的产业升级路径。已有的产业升级路径研究中,有学者从技术积累的角度阐述升级路径,如Gereffi(1994)指出产业升级从组装加工到自主设计;也有学者从路径是否为线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如Humphrey和Schmitz(2000)与Ernst(2001)。关于这方面还有很多研究,虽然各自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但基本都是从宏观上描述产业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制定一个详细的产业政策的时候,需要的是比方向更具体的产业升级路径。如果要将路径具体到产品和企业层面,可能需要有一种可以量化的工具或者方法来帮助我们将路径测定出来。 Hausmann等人(2007)提出使用“产品空间”测度产品之间的“距离”,以确定比较优势演化的路径。虽然该方法目前被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但是其实质就是用产品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要素禀赋,再通过产品的市场表现判断综合要素禀赋的相似程度。这种逆向的通过产品反映要素禀赋的思维区别于以往从生产投入角度考察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产品比产业更具体的反映了社会生产活动。所以本人在第一次接触到关于产品空间的论述时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这种全新的方法可以用在一国范围内吗?正是这个疑问促使本人进行本文的研究——将产品空间运用到中国区域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探讨产品空间是否可以被应用于非国际贸易领域。理论部分重点分析该方法的本质和适用条件,并论述在国内区域层面的情况下这些条件是否满足。实证部分选择了1999年至2011年的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相关面板数据,借鉴Hausmann在提出产品空间时的检验思路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两部分的分析结果表明,产品空间的测度方法适用于国内区域层面。同时,在对制造业的实证分析中,产品空间反映出各个地区已有要素禀赋、最佳的升级方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各个地区要注重立足本地特点,实施个性化、差异化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