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的杂体词被历代的词评家及研究者认为是游戏之作,艺术成就和价值都不高。苏轼杂体词在此大的评论框架之下亦未得到公正评价。其实,研究者未仔细深入挖掘苏轼杂体词的价值。本文从苏轼的每一首杂体词入手,详加分析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艺术特色等,总结出其文体规律及词学意义。我们认为,苏轼杂体词虽然数量不多,亦具有游戏、娱乐色彩,但其艺术成就与词学意义更应得到重视。在词学革新的历史背景下,苏轼“以诗为词”①的词学思想引领着小词开辟新的领域,而苏轼的杂体词正是其“以诗为词”词学观念的具体体现。论文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宋代杂体词及苏轼杂体词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以及对苏轼杂体词研究的意义、价值略作阐述。第二部分为论文主体部分,分四章考察苏轼的杂体词。第一章探讨苏轼杂体词的分类及本文的考察范围。在罗忼烈先生《宋词杂体》一文中提出的集句体、檃括体、联句体、回文体、嵌字体、独木桥体、集药名体、集词牌名体等八种宋代“杂体词”的词体中,苏轼的杂体词占了前五种。但因联句体1首作者尚有争议,嵌字体1阕艺术成就不高,不能代表苏轼杂体词的艺术成就。故本文的考察范围为苏轼的集句词5首,檃括词11首和回文词8首。第二章研究苏轼的集句词。苏轼的5阕集句词,除《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一词纯写墨竹之外,其余四首均赋予比兴寄托。《南乡子·集句》(怅望送春杯)、《南乡子·集句》(何处倚阑干)、《南乡子·集句》(寒玉细凝肤)、《阮郎归·梅词》(暗香浮动月黄昏)诸词,表面上写伤春怀归、女子的闺阁愁怨、冶艳少女之美、少女怀春之怨,实则借此比兴寄托,将思乡感怀、岁月之叹身世之感、韶华不再怀才不遇、身世遭遇理想抱负寄寓于其中,用诗歌中惯用的“香草美人”传统来抒怀言志。且在形式上集唐宋大家诸多诗句成词,将诗歌的格律、形式等技巧天衣无缝地融入词中。这样,苏轼集句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以诗为词”的倾向。第三章论述苏轼的檃括词。首先,苏轼的11阕檃括词直接目的是为了使原作品“使就声律”、便于歌唱,这可以作为苏词协律的一个佐证。其次,苏轼檃括多选前代大家经典之作,借檃括抒发情感,寄托情志。最后,苏轼将诗、文、词檃括成词,将不同文体相互转化、融合,拓展了词体。这样,苏轼从与前贤名作的情感交流和词体改造两个方面开宋人檃括词之先河。第四章考察苏轼的回文词。七首《菩萨蛮》表面描写女子相思怀远、闺愁闲梦与孤独寂寞,实则寄寓着作者的身世之感与年华之叹。《西江月·咏梅》(马趁香微路远)则是用回文的形式咏梅,以梅之孤傲寄托自己不俯仰随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孤傲、高洁人格,以及随天地之形、任云卷云舒的超然、旷达之心态。从内容上,苏轼将诗歌中的香草美人传统移植入词中,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闺阁愁怨、咏物之中。从形式上,苏轼首次将“回文”这种以前在诗歌中运用的形式与技巧用在词中,是苏轼倡导词体革新以来对词体及技巧的进一步创造、丰富与发展,反映出词在苏轼手中加强抒情言志功能的同时又进一步技巧化、文字化。最后结语部分从四个方面总结了苏轼杂体词的特点。首先,从内容上看,苏轼杂体词并非纯写伤春怀远、女子的冶艳体态、闲愁闺怨,而是借“香草美人”来比兴寄托,多有身世之感年华之叹。其次,从情感认同上看,苏轼杂体词多集取前代名家名作,在其中寄托着自己的情志,体现了他对经典作家作品的推崇和体认。再次,从形式上看,苏轼杂体词以借用前代大家的诗句为主,将前人的诗、文、词等诸多形式的文体相互转化、相互融合,拓展了词体所表现的空间与范围。为后人的杂体词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最后,苏轼的杂体词的创作背景大部分是其遭受“乌台诗案”之后。因政治上的高压,苏轼杂体词于娱乐功能的同时亦寄托着苏轼的情感情志,而这种情感情志是通过将诗歌中的技巧手法移入杂体词中而实现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娱乐的游戏之作。故苏轼的杂体词是苏轼“以诗为词”词学理想在实践道路上的一次成功尝试,对苏词地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