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祠堂,是中国古代宗族制度的象征,是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宗族观念的形象符号。在乡村中,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更是族人集体活动、族长施政的地方,是乡村社会最重要的建筑。它不仅体现一个宗族的强盛情况,还反映其宗族的社会地位。因此,祠堂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艺术价值和工艺特点等建设必须经过一番考究,以突出其为乡村社会最高等级的代表形象。明清以来,由于明政府对祭祖制度的解禁以及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为祠堂的普及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与祠堂相随出现的村落,也星罗棋布,大量涌现。乡土祠堂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村落的人居环境存在着极其深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大量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并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采用系统的分层研究,分析祠堂与人居环境中居住系统的相互关系。从人居环境的物质角度,把村落分成四个层次,分别为村落的空间层次,街巷层次,景观层次,民居建筑层次。从这四个层次分层研究祠堂对居住空间的影响。在空间层次上,从祠堂的选位择向的角度,分析村落的空间布局形态与其生长裂变的发展规律;在街巷层次上,从祠堂对街巷可达性要求的角度,分析街巷的结构组织形态,街巷的空间形态,找出祠堂与街巷的联结情况与其对街巷的影响;从景观层次上,通过对村落景观层次分层研究以及对各层次景观构成要素的分析,找出祠堂于乡村景观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民居建筑空间层次上,通过对祠堂空间的演变分析,得出祠堂建筑空间的现存形态,找出祠堂空间与民居空间的相同点。从四个层次的分析,说明乡村祠堂在村落中的非独立性,它与村落的人居环境存在具体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提出乡村祠堂保护概念的更新以及从狭义和广义角度活化祠堂,并使祠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积极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