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又称高苯丙氨酸血症,是由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研究对青岛地区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研究分析,以明确青岛地区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采用多种分子技术联合检测,对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分析。以了解青岛地区PAH基因的突变特点,为患儿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而为患儿的早期治疗提供帮助。对患儿的家系进行研究分析,为其父母再生育提供专业的遗传咨询。新突变位点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PAH基因的突变谱。此外,患儿的筛查,诊断,治疗,以及产前诊断的模式也为做好PKU的出生缺陷防控提供了帮助。方法:(1)采用茚三酮荧光法,对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青岛市出生的293735例新生儿进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2)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基因捕获配合高通量测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junction probe amplification technique,MLPA)以及Sanger测序技术联合应用对38例患儿、2例成人进行PAH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分析。此外,还对5例胎儿(父母均为携带者)进行了产前诊断。先应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对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检测,对于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法未检测突变的标本,再应用基因捕获配合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其结果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对于上述方法均未检测到突变的样本,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方法进行补充检测。(3)应用PAH基因数据库、ClinVar数据库、HGV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对所有检测到的PAH基因突变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1)在经筛查的293735例新生儿中,确诊苯丙酮尿症患儿31例,发病率为1/10554。(2)在40例PKU患者中,共发现PAH基因突变位点74个,其中错义突变42个,占56.8%(42/74);无义突变19个,占25.8%(19/74);剪接突变5个,占6.8%(5/74);移码突变5个,占6.8%(5/74);同义突变3个,占4.1%(3/74)。突变主要集中在第1-3、6、7、9-12外显子及第4和12内含子上,其中分布较多的有第7号外显子占28.4%(21/74),第11号外显子占20.2%(15/74)。(3)突变热点:在本研究中PAH基因突变类型出现频率超过3%的有R243Q(c.728G>A)占15.0%(12/80),Y356X(c.1068C>A)占13.8%(11/80),R53H(c.158G>A)占8.7%(7/80),R241C(c.721C>T)占6.3%(5/80),R111X(c.331C>T)占5.0%(4/80),V399V(c.1197A>T)占3.8%(3/8)。(4)检测出1个未曾报道过的突变位点c.60+1G>A。(5)产前诊断的结果:检出胎儿患者2例,正常1例,携带者2例。结论:青岛地区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情况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PAH基因突变以错义突变为主,主要集中在7号外显子。R53H和Y356X突变频率高于国内其他地区。采用多种技术联合应用在80个PAH基因进行突变位点检测,共检测到突变位点74个,检出率为92.5%(74/80),高于仅使用一种技术检测的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