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癣菌属是皮肤癣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其中又以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最为多见。二者不仅能引起体股癣、手足癣、甲癣、头癣等癣病,还能引起脓癣、脓肿和肉芽肿等深部感染。癣病极为顽固,常出现复发和再感染,现有药物难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针对皮肤癣菌菌落的色泽、形态学易变异和细胞生理和生化学特征,通过对菌株株系及传代过程的表型鉴定,确定传代在表型变异中影响,以及这种变异是否具有可逆性。对已变异表型的菌株进而从基因水平上进行探讨,从而比较在保存和传代过程中该菌表型与基因型的稳定性关系。同时,本研究还利用分辨率较高的tDNA-RFLP与Southern印记杂交技术和PCR扩增核糖体基因对两种最常见的毛癣菌即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进行基因分型,探讨二者基因型与表型、发病部位和不同地区来源菌株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以备临床各项研究的需要。 方法与结果: 将207株红色毛癣菌菌株于室温下保存1年,10株近期获得的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及1株红色毛癣菌标准菌株,间隔2-4周传代3-20次后,根据菌落的形态和色素特征分别对保存前后、传代前后的菌株进行表型分型。结果表明保存1年后,其中54株菌株发生了形态变异;11株红色毛癣菌传代过程中的菌落形态及色素特征发生多次变异。因此,证明在保存和传代过程中,红色毛癣菌的表型极不稳定。 采用RAPD及tDNA RFLP-Southern Blotting的方法对上述10株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株标准株的原代及传至3-4代后进行基因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原代与传代后的扩增及杂交带型一致,提示红色毛癣菌传代过程中基因型稳定。应用两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其中6株菌株原代及第20代的核糖体保守区(部分5.8s和ITS-2)、TRS1区和TRS2区基因,结果表明同一菌株的原代与20代PCR指纹图一致,基因序列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传代过程中菌株的核糖体基因是稳定的。 对6株红色毛癣菌原代及其相应第20代的核糖体保守区(部分5.8s和ITS-2)基因序列测定结果,表明6株红色毛癣菌原代及其相应第20代片段大小均约为320bp,与基因库红色毛癣菌标准株ATCC28188基因序列比,其同源性达99%。实验菌株的TRS-1区重复单位基因序列基本相同,但13号菌的TRS-1区第一个重复单位和23号菌第二个重复单位的第198—200位碱基TCG由CAT取代,15号菌TRS-1区第二个重复单位中第194位碱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