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通过对城市社区老年人群认知水平、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的跟踪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流行与转归现状,探讨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社会资本-认知功能”影响路径的合理性,为科学制定社区老年人群轻度认知障碍干预策略提供建议。二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与转归情况;(2)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与不同认知结局/改变的关系;(3)社会网络-社会资本-认知功能影响路径探讨。三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武汉市城市社区老年人。基线调查对象来自于武汉市中心城区年满65周岁的户籍老年居民或居住时间6个月以上的常住老年居民;随访调查对象包括基线时纳入的研究对象以及新增2011-2014年间年满65岁的常住人口。2、研究方法(1)研究现场选取及抽样实现:本研究选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首义路街道以及青山区红钢城街道作为研究现场,共下辖23个居委会。为满足样本需求(n=820),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其中6个居委会。对目标区域内的全部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调查。(2)调查内容与工具:本研究于2011年7月-9月间开展基线调查,2014年7月-9月间开展随访调查。基线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基本情况、认知功能筛查;随访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人口社会学基本情况、认知功能筛查、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本拥有情况。轻度认知障碍筛查依据Petersen提出的轻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进行认知功能筛查,按照教育程度分层划分筛查截断值;认知结局被划分为轻度认知障碍及认知功能正常,认知改变则被划分为“正正(异正)”“正异”及“异异”(“正”表示认知功能正常,“异”表示认知功能障碍);采用核心网络提名法调查被访者的社会网络结构和纽带特征;采用个人社会资本量表对社会资本拥有情况进行调查。(3)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采用SAS 9.2完成统计描述与推断。四结果1、调查完成情况基线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1108人,认知筛查完成率100.0%;二次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1287人,其中1218人完成认知筛查,完成率为94.64%。2、轻度认知障碍流行与转归(1)现状描述:基线、二次调查时的轻度认知障碍阳性筛查率分别为17.33%、27.91%。517人拥有完整的基线、随访记录,三年随访成功率为50.90%。认知功能正常转归为轻度认知障碍的人群占比24.18%。(2)影响因素:①基线。不同认知结局在年龄(t=-5.24;p<0.001)、性别(x2=4.5184;p=0.0335)、教育水平(t--4.39;p<0.001)、婚姻状况(f=9.3298;p=0.0023)中的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②二次调查:不同认知结局在年龄(t=-6.60,p<0.001)、受教育水平(t=-4.49,p<0.001)、婚姻状况(x2=5.4506,p=0.0196)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③转归:年龄(F=13.10,p<0.0001)、受教育年限(F=3.23,p=0.0402)是发生认知改变的影响因素。3、社会资本对认知功能的影响(1)社会资本得分及影响因素:粘结性社会资本与桥接性社会资本得分分别为(21.50±6.24)、(14.94±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3,p<0.001)。粘结性社会资本在不同年龄段(F=6.28,pp=0.0003)、居住情况(t=-2.43,p=0.0155)、教育水平(F=23.32,p<0.0001)及婚姻状况(t=2.04,p=0.0420)中的分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桥接性社会资本只在不同年龄段(F=3.16,p=0.0239)中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2)社会资本与认知结局/认知改变的关联性:①认知结局。以认知结局为因变量的logistic模型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教育水平及饮食等协变量之后,粘结性社会资本与轻度认知障碍发生的关联强度有统计学意义(OR=0.964,95%CI:0.942-0.986);影响认知结局的通径系数按照大小分别为教育水平(r=0.23,p<0.01)、年龄水平(r=0.21,p<0.01)、粘结性社会资本(r=0.17,p<0.01)。②认知改变。在控制了年龄、教育水平及身体锻炼等协变量之后,粘结性(OR=0.980,95%CI:0.944-1.018)与桥接性社会资本(OR=1.022,95%CI:0.988-1.057)均不是认知改变的影响因素。4、社会网络对认知功能的影响(1)社会网络参数在认知结局中的分布:①网络规模。认知正常组网络规模在10-19人区间的占比最高,为30.89%;认知障碍组在0-4人区间的占比最高,为29.88%;网络规模的分布(Z=1.6982,p=0.0434)存在统计学差异。②网络关系。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的成员关系均以配偶和子女为主,其中认知正常组中配偶和子女所占比例为92.65%,认知障碍组为90.86%;网络关系的分布差异(X2=2.8918,p=0.0890)无统计学意义。③网络密度。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的网络密度均值分别为(0.89±0.26)、(0.85±0.27);两组的社会网络密度均值无统计学差异(t=1.05,p=0.2960)。④联系强度。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的联系强度均值分别为(2.29±0.92)、(2.74±1.1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6.27,p<0.001)。⑤相互性。认知正常组与认知障碍组的相互性均值分别为(1.16±0.35)、(1.20+0.3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96,p=0.0398)。(2)社会网络参数在认知改变中的分布:①网络规模。“正正(含异正)”组10-19人区间占比最高,为33.43%;“正异”组0-4人区间占比最高,为32.23%;“异异”组5-9人区间占比最高,为33.33%。网络规模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2662,p=0.0389)。②网络关系。“正正(含异正)”“正异”与“异异”组的网络关系均以配偶和子女为主,分别占比90.54%、91.71%及83.67%。网络关系的分布差异(X2=5.6620,p=0.0590)无统计学意义。③网络密度。“正正(含异正)”“正异”与“异异”组的网络密度均值分别为(0.91±0.29)、(0.90±0.30)、(0.86±0.35),不同组别间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p=0.6317)。④联系强度。“正正(含异正)”“正异”与“异异”组的联系强度均值分别为(2.35±0.92)、(2.86±1.12)、(2.43±1.15),不同组别间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6,p<0.0001)。⑤相互性。“正正(含异正)”“正异”与“异异”组的相互性均值分别为(1.20±0.37)、(1.26±0.40)、(1.21±0.51),组间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16,p=0.3148)。5、社会网络-社会资本-认知功能影响路径探讨(1)网络-资本-认知得分的路径分析:①模型拟合。模型拟合参数分别为:x2/DF=1.5899;p=0.1894;GFI=0.9992;AGFI=0.9847;RMSEA=0.0228.②模型解释。联系强度(r=0.21,p<0.05)、相互性(r=0.04,p<0.05)、网络规模(r=0.13,p<0.05)以及粘结性社会资本(r=0.06,p<0.05)均与认知得分有相关关系;联系强度、相互性与认知得分存在负相关,网络规模、粘结性社会资本与认知得分之间存在正相关;网络规模、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相互性均可以通过粘结性社会资本对认知得分产生影响。(2)网络-认知改变的路径分析:①模型拟合。模型拟合参数分别为:x2/Df=6.04; p=0004;GFI=0.9908;AGFI=0.8896;RMSEA=0.1025.②模型解释:粘结性社会资本与认知改变之间无关联;认知改变主要受年龄(r=0.20,p<0.05)、联系强度(r=0.19,p<0.05)、教育水平(F=0.18,p<0.05)及身体锻炼(r=0.14,p<0.05)影响。四主要结论(1)个人社会资本量表在老年人群中有较好的信度;(2)社区老年人群的社会资本以粘结性社会资本为主,高龄、独居、低受教育水平人群的粘结性社会资本得分偏低;(3)增加与老人的互动频率、适当扩大交往规模,提高老年人群的社会参与程度,将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4)粘结性社会资本与认知健康之间属于弱关联,其在“社会网络-认知功能”的影响路径中几乎不存在中介效应,可能有其他中介变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