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鲁迅研究,很大程度上已摆脱了政治纠缠,呈现出复杂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鲁迅为中国文学史创建的意义深远的深度模式,在当代的传承和变异,一直是鲁迅研究的不足之处。王小波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思想型作家。他继承了鲁迅“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精神关注,借鉴西方新自由主义观点,在准个体时代文化语境中,把鲁迅“反抗庸俗”的思想主题作了新延展,其反“极权”、反“专制”的色彩正是鲁迅“悖论”思想的生发,而其对“游戏”化模式的艺术探索,更是中国文学个性解放的新亮点。 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上篇:从鲁迅到王小波的思想路径和内部线索。第一章谈文化悖论的产生和主题学演变。鲁迅的文化悖论思维分三个层面。一是对各种外来文化在价值和功能之间自我相悖的感受。二是个体启蒙者面对本土文化、价值上自我相关的矛盾性。三是外在文化世界与人的建构的悖论,即作为批判个体和作为群体中个体关系的问题。鲁迅的关注点,虽主要服从于宏大叙事,但也反过来加深了鲁迅对前两种文化悖论的深刻而绝望的感受,进而产生“强者突围”的思想主题模式。相比之下,王小波面临的文化悖论语境,一方面个体批判传统时的压抑性焦虑,依然存在,但已更为隐蔽和多样化,对传统批判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文化价值和功能的自我相悖,相对鲁迅时代,由于消费主义对体制瓦解和妥协的两面性,变得更为破碎化与复杂化。最后,王小波强化了对文化世界与人的建构悖论关系的探讨,这特别表现在王小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意识与权力意识结盟的思考。接着,本文从文化心理人格“本我”、“自我”“超我”三重关系入手,结合鲁迅和王小波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背景,分析鲁迅人格中“超我”的文化人格定位,如何导致“强者突围”的心理图式,以及王小波如何从“超我”的重新塑造中展现“自我”和“本我”原则的“顽童游戏”的心理定位,从而剖析两者的文化联系和区别,指出从“强者突围”到“顽童游戏”的主题学转移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 第二章,论文主要分析鲁迅以“自我否定”为特征的“不断生成的辩证法”与王小波以“群体否定”为特征的“宽容理性”之间的异同。本章指出,鲁迅看清了悖论双方根本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又看到悖论双方各自包含的真理性。鲁迅式“否定哲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