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三亲杂交技术将带有卡那霉素抗性的Tn5转座子转到果斑病菌A13和3号菌株中,分别获得菌株A13转化克隆子1036个,菌株3转化741个,共计1777个克隆子,并分别随机挑选60个进行果斑病菌和卡那基因验证,所验证的克隆子均能扩增到一条条带(果斑病菌360bp,卡那基因586bp)说明所获得克隆子均为果斑病病菌,而且均带有Tn5转座子,从而成功构建了果斑病菌菌株A13和3的突变体库。利用平板游动性检测法对获得的1777克隆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从1777个突变子中筛选得到45株游动性出现不同程度减弱的突变株,其中从A13突变株中筛选到游动性减弱的有30株,而明显减弱的有3株;从菌株3号克隆子中筛选到游动性减弱的菌株有15株;对这45株游动性减弱的突变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丧失致病性的菌株有5株,致病性减弱的有5株,致病性没有发生变化的菌株有35株。本研究从上述筛选结果中选出3株(菌株438、561和567)游动性显著减弱的菌株进行鞭毛的形态特征、致病性、过敏性反应、生长能力、群体感应信号、生物膜、胞外多糖等研究,结果如下:(1)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株438的鞭毛较野生型菌株短、菌株561的鞭毛完全丧失,而菌株567的鞭毛较野生菌株细;(2)致病性测定发现鞭毛变短和缺失的突变体(438和561)丧失了致病性,而鞭毛变细的突变体(567)致病性与野生菌株相同;(3)过敏性测定结果表明鞭毛变短和缺失的突变体不能激发烟草的过敏性反应,而鞭毛细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同,可以激发明显的过敏性反应;(4)鞭毛变短和缺失的突变体都能形成群体感应信号和明显的生物膜,胞外多糖的产生方面有明显差异,而鞭毛细的突变体和野生型一样,不产生群体感应信号,也没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在生长能力方面鞭毛变短和缺失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鞭毛细突变体的生长比野生型菌株缓慢滞后。因此本研究表明果斑病菌的鞭毛是该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