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CO2)排放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需求。基于醇胺溶液的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最为成熟的燃煤电厂烟气CO2的减排技术,然而再生能耗过高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降低溶剂水的无用功、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新型醇胺吸收剂,已经成为碳捕集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针对传统醇胺水溶液在CO2捕集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文选取具有较高CO2吸收容量的N-氨乙基哌嗪(A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CO2)排放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需求。基于醇胺溶液的化学吸收法是现阶段最为成熟的燃煤电厂烟气CO2的减排技术,然而再生能耗过高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因素。降低溶剂水的无用功、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新型醇胺吸收剂,已经成为碳捕集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针对传统醇胺水溶液在CO2捕集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文选取具有较高CO2吸收容量的N-氨乙基哌嗪(AEP)和2-丁氨基乙醇(BUMEA)作为吸收剂,具有较高沸点的乙二醇(EG)、正丁醇(NBA)和2-乙氧基乙醇(2EE)作为助溶剂,构建有机胺-醇类体系无水吸收剂。以期为高效低成本CO2捕集技术的规模化工业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考察有机胺-醇类无水体系的碳捕集性能,本文设计并搭建了吸收-解吸实验平台,CO2吸收实验测定了不同质量分率AEP/BUMEA-醇体系的CO2的饱和吸收量、吸收载荷以及表观吸收速率,筛选出具有良好吸收性能的BUMEA-醇体系,基于Lagergren伪一级动力学模型,计算伪一级反应速率,利用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分析CO2捕集过程中的化学结构变化,探究反应机理。CO2解吸实验测定了不同质量分率BUMEA-醇体系的解吸量、表观解吸速率,综合考虑吸收及解吸性能,确定了3种最佳配比进行循环吸收-解吸,验证其循环稳定性。结果表明,BUMEA-NBA吸收剂具有较高的吸收、解吸速率,循环稳定性良好,最大CO2吸收量略高于30wt%乙醇胺(MEA)水溶液,实验结果可为高效低成本CO2捕集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战场电磁环境趋于复杂多变,信息化趋势逐渐加强,这对雷达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智能化雷达系统的研究和构建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智能化雷达信号处理SoC系统设计与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现有雷达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智能化研究,结合随集成工艺快速发展而不断成熟的SoC系统开发技术,构建智能化雷达信号处理SoC系统,并最终开展系统的测试及验证工作,保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首先本文基于高速信号的采集对数字信道化方
聚碳酸酯(PC)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阻燃性能。但在电子电器等行业,PC的阻燃性能依然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在用于PC的众多阻燃剂中,有机硅阻燃剂和磺酸盐阻燃剂是效率最高的两大类,这两类在阻燃机理上有一定的互补性。在燃烧过程中,磺酸盐阻燃剂能加快PC降解成炭的过程。有机硅阻燃剂能迁移至PC表面,并使形成的炭层更稳定。在本文中将这两种结构相结合,期望通过硅基的带动作用提高PC
利用多时相遥感图像进行的变化检测技术是监测地球表面动态的宝贵工具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扩展、灾害评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等大量与地球观测相关的研究活动。与传统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和多光谱图像等遥感图像相比,高光谱图像不仅包含地物的空间结构信息,而且蕴含大量精细的地物光谱信息。因此,基于高光谱图像的变化检测技术具有检测更加细微的地物变化的能力。但同时,研究高光谱变化检测仍面临许多特有的挑战。比如目前
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MWPT)由发射端和接收端两部分组成,其接收端包括:接收天线、整流电路和阻抗匹配电路。因为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能量转换效率作为评价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通过改善系统不同组成部分的转换效率可以达到提高整体效率的效果。为此本文通过对接收端整流电路的核心器件--肖特基二极管进行设计,优化器件的材料物理参数,旨在提高MWPT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