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7月28日,天津城区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强烈影响,7.8级的强烈地震不光使得唐山市城区瞬间夷为平地,也致使天津市区超过半数的房屋受损,其中有14%的地区完全震毁,其余建筑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历了地震灾害的惨痛遭遇,天津市政府接收到来自党中央的灾后重建援助,自此开始了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大规模住区建设工作。根据《天津市统计年鉴》记载,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天津市人均住宅面积只有3.6平方米,1989年到1999年十年间,全市用于投资住宅建设的资金有325.1亿元,完成的住宅面积有3556.4万平方米,这使得天津市的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3.6平方米达到1999年的8.1平方米。这一时期的住区建设工作为填补严重短缺的住房供应量,过分强调建造数量和施工速度,并且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局限性,国家建委拟定的住区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建造成本,这也是导致这一批住区建筑耐久性不强、寿命短暂的根本原因。如今,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人们对住区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也上升到新的层面。对于旧住区的更新,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满足于对建成环境的物质修复,而是应当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角度,对旧住区的各个系统进行可持续更新改造。在基础研究方面,本文针对可持续住区的评价标准做了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国内外的可持续生态住区的评价标准和国内编制的生态住区评估手册,并且结合国内外旧住区改造标准,从旧住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得出用于评价旧住区的可持续更新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为每个指标赋予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权重系数较大的指标因素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与数据量化分析。在研究对象选择方面,主要是通过梳理天津市住区发展历史、天津市中心城区旧住区的分布特点、旧住区的新旧混合程度以及旧住区的类型特征,找到天津市中心城区旧住区的典型研究片区。笔者从构成旧住区物质环境的四大重要系统(建筑系统、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入手,对典型研究片区进行数据采集和量化分析,从而找出旧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更新方法选择方面,笔者从旧住区四个重要构成系统出发,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系统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可持续更新方法,为天津市旧住区的更新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