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十年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存在,战争文化强势入侵文学领域,促使文学在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上做出相应调整,因而,部分作家在滔天的时代洪流面前一改往日的创作风貌,在创作中尽显对时局的关切以及大众化的妥协,可以说,四十年代的创作转向研究是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母题。徐迟在1939年发布“放逐抒情”的宣言,力陈自己投身新的时代精神之决心,并在其后的创作中逐渐剔除自己的纯诗情怀,呈现出向大众诗学靠拢的趋势,徐迟在过渡时代前的流变是四十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存在。为了展现徐迟附和时代、“放逐抒情”的全部转变风貌,本文主要设置了绪论和三个章节来完成研究目标。绪论部分主要综述论文选题的理由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转变研究”、“四十年代研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以及由徐迟切入“四十年代转变研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论文的第一章细致梳理了徐迟四十年代转变的具体呈现,对比徐迟前后期的创作不难发现,在“放逐抒情”的抉择前后,徐迟走出了“江南小镇”、“上海都会”的束缚,在作品的主题内容上呈现出了扩大化的趋势。在语言形式方面,徐迟亦一改现代派时期的纯诗风貌,呈现出迎合群众的通俗化趋势,这正是他创作风格上追求大众化的重要体现。此外,徐迟的转变呈现出超脱时代的“否定之否定”的特质,诗人从现代派到大众诗派的过渡并非一蹴而就,其间充满了犹疑与反复,体现出诗人审慎的诗学思考。论文的第二章主要探讨促使徐迟转变的诱导机制,即回答“抒情何以走向流放之路”的问题。徐迟的转变既涵盖了一般作家的转变成因——时代的诱惑、共产主义思想的深入,又体现着自身的特质,即成长过程中因父亲的缺席以及父之精神的永在所造就的英雄主义情怀。第三章主要是对徐迟转变代价与意义的追问。一方面,徐迟的放逐抒情之路造就了报告文学飞扬的景象,在诗学领域妄图调和诗美艺术同大众化趋势之间矛盾的尝试,体现着有担当之文人不失纯诗情怀的睿智思考。另一方面,徐迟在时代嘈杂中对现代派的仓促背离,亦斩断了他自身成长为成熟的现代派诗人之可能,少年才气的中途离散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性追逐之路上的一大遗憾。与此同时,诗人于四十年代的舍弃抒情宣言,亦宣告了余生自我无处安放的窘境,诗人晚年的困顿、幻灭之感,以及纵身一跃的毁灭式结局皆由抒情之路的斩断而起。通过以上三个章节的分析,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十年代前后徐迟转变的体现、诱因、代价与意义,笔者希望透过徐迟个人的转变窥探大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主体的流变状况,考查知识分子在社会责任与艺术追求两个向度之间的选择与站位,进而对战争文化参与下的四十年代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