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基础设施作为公共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经济学属性,同时也具有经济规模调整明显,规模效益特别巨大;初始投资量大、经营资本相对较小;绝大多数具有自然垄断性;对国民经济生产与市场物价总水平有重要影响;是直接决定居民生活福利的基本要素等基本特征。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近二十年的持续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的总量已有了很大改善,但基础设施领域发展平衡的低水平、投入和供给“瓶颈”问题严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仍然巨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缺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如何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塑造职能有限、合理高效率的政府,如何通过改革政府职能以促进中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的深层次改革,基于此并通过改革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创新,是本文思考和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由引言和其他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是陈述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要研究的问题。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要方面,基础设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居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将发展基础设施放在首要位置。我国基础设施现状已成为制约我国提高综合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基础领域改革也是当前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积极缓解并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和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与科技进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效率与效益低下、政府职能混淆与国家财政风险积聚等,成为制约我国基础设施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羁绊。经济全球化与WTO规则章程的外在冲击和压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使我国改革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和调整创新政府职能成为现实需要,并急待有新的突破。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基本理论的阐释,并分析论述基础设施在经⑥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笔者首先对基础设施、政府规制、公共产品、纯公共品与准公共品、投融资体制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基础设施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规模效益特别巨大,初始投资量巨大、经营资本相对较小,绝大多数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性等基本特征。同时,不仅提出了绝大多数基础设施产品或服务均部分具有私人物品特征,而且集中分析了基础设施特征具有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的新特征。其次,运用项目区分理论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了分类,并阐述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历史沿革。最后,集中分析了基础设施以“中间性”产品和“最终产品”形式影响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社会福利,以及由此对宏观经济、微观生产和居民生活福利等产生的连锁反应、乘数效应等,形成与经济发展密切的互动关系。 第二部分是论述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中的政府职能及存在的问题。尽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欠帐”多、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之间的巨大缺口、结构不平衡、基础设施服务效率不高等特点明显。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取决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大小将是我国基础设施发展快慢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寻求基础设施资金供给的有效途径,提高其供给效率与效益,不仅直接制约着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量和质,同时也是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基本上是仍沿用原有的以几乎完全由政府投资、政府垄断经营为根本特征的“政企合一”的行政性部门垄断管理体制。其基本特征即为:政府借助行政权力对基础设施实行投资、价格等多重行政性、独占性垄断保护;在行业上又表现为部门内封闭运行、投资主体单一的部门垄断。其基本表现形式为: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为政府,投资项目由政府决策,项目建设由政府直接管理或控制。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动机和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③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由财政无偿拨款或由财政举债筹措等。④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社会资本具有垄断性,由政府垄断经营,排斥竞争。 我国现行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局限性必然导致: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主体的责权利不统一,投资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基础设施领域的实篡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现调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形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率低、损失浪费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的渠道不畅,很多行业尚未建立起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价格体系不合理,造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不足等。 笔者分析认为,导致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局限性的关键原因之一为,政府在该体制中所扮演的行政性垄断者角色,即政府既是投融资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基础设施建设的提供者和实际经营者。事实上,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