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又称“批评语言学”)是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语言学理论。它的宗旨在于通过对话语的语言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批评性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本文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的共计九篇报道为语料,旨在揭示人物报道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探索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特定语言特征在对人物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上的适用性,探究针对不同新闻主题在选择语言分析工具时的差异性。本文以费尔克劳的三维分析模式为理论框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按照费尔克劳提出的批评性语篇分析三步骤,即描写、阐述和解释,对语料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批评性分析。在文本层面上,作者以词汇选择以及转换系统中的被动态为主要分析手段,探讨了新闻语篇在语言方面的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上,作者主要以转述引语为主要分析工具,对新闻语篇的互文性进行了探讨,从而对新闻语篇产生的过程进行了阐释;在社会实践层面上,作者将新闻语篇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对新闻语篇进行社会分析,旨在揭示新闻语篇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文得出结论:人物报道类的新闻报道也如其他新闻一样,暗含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权力关系;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与韩里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在针对人物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中的有效性得到验证;一些语言特征作为对人物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时的语言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得到验证;不同主题的新闻报道在具体语言分析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此外本文还指出,《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国第一夫人时利用不同的语言工具将对中国的偏见植入新闻报道之中,从而达到操纵读者思想和见解的目的。唤起读者的批评意识,提高读者的批评性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