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三》即《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在《切韻》系書中,底本較接近陸法言原書,而整體面貌時代又相對靠後,是經王仁昫刊補的一系非常重要的《切韻》傳書,《王三》寫卷也是迄今所見最完整的《切韻》系韻書寫卷,歷來是學界研究的重要材料。《王三》的異讀情況現有研究較少深入,本文以此為切入點,進行專题研究,以期為韻書及異讀等熱點研究增加新的文本經驗.《王三》異讀大部分是一字二音,少量為一字三音或四音。明確注出又音的紀錄共2451條,未明確注出又音而據字頭重出可索隱異讀關係的紀錄共2087條。比較兩類又音紀録可知,韻書卷次越靠前,撰者或抄者越是勤於音注;撰者或抄者確實曾著意在去聲卷中多施筆墨以提醒去聲的特殊性;入聲又音失注除和卷次靠後有關,可能遗反映了撰者和抄者對入聲異讀的敏感度。《王三》異讀的注音術語基本形式是反切注音法和直音注音法,“N音”、“同音呼別”等其他形式反映了《王三》注音的靈活性。“本音某/本某某反”、“又音某聲/本音某聲”等術語《廣韻》習見而《王三》未見,反映了唐宋學術發展的進步,也暗示了時人對音節結構分析的認識水平。《王三》對前書又音的繼承非常忠誠。《王三》和箋三又音的吻合度非常高,兩書一脈相傳的說法可以確信。《王三》和《切二》的又音吻合情況說明《王三》和《切二》的關係比與箋三的關係還要密切一些。箋三、《切二》、《王三》從母書中繼承了共同的又音紀錄,又彼此獨立增注又音,《王三》增注最多,三書增注的都不是時音。《王三》的異讀從文獻上可以溯源為前人的典籍音注。生成原因大致有假借、誤認聲旁、方俗差異、語流音變、音以義別。《王三》地名異讀主要反映的不是方言差異。個別僅是文字現象。聲母異讀反映的大多不是歷史音變關係,而是上古時期語音就已走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韻母異讀有歷史音變的反映,更多的情況可以直接追溯到上古時期。聲調異讀有關涉上聲的傾向,應該是四聲產生的表徵。地名異讀中有聲旁類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