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改良TIFI技术在修复完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骨折中髂骨钉道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及该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本院CT室行骨盆三维重建的20例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入选标准为:骨骼发育成熟且无畸形、肿瘤、骨折等,随机选取单侧髂骨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2.对2015年3月-2017年7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7例采用改良TIFI治疗的完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25-57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0例,高处坠落伤4例,砸压伤2例,其他伤1例。依据CT及X线、查体、术中二次确认进行诊断,按AO/OTA骨盆骨折分型标准C1.2型9例,C1.3型2例,C2.2型4例,C2.3型2例);17例患者均合并多发伤(四肢骨折16例,脑外伤4例,胸外伤9例,膀胱破裂4例,骶神经损伤2例,6例患者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根据钉道方向将17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12例)行改良的TIFI技术固定骨盆后环,B组(5例)行传统的TIFI技术固定骨盆后环。在以下方面进行评估分析:1.固定后环时出血量、手术用时、术中C形臂照射次数及置入螺钉的长度;2.术后X线上骨盆后环AP位、40°入口位、40毒出口位上所能测到的最大位移并进行Matta分级评定;3.术后随访第6个月时患者的Majeed功能评分。结果:1.传统TIFI技术置钉区域钉道长度:男性63.6±3.6mm,女性55.9±4.00mm;钉道直径:男性10.2±0.7mm,女性9.7±0.8mm。改良TIFI技术置钉区域钉道长度:男性110.2±6.9mm,女性 97.6±4.6mm;钉道直径:男性 7.5±0.3mm,女性 7.3±0.5mm。改良TIFI技术的钉道平面可选区域在髂骨外板平面上为入钉点与坐骨大切迹切线处偏髂前下棘(男性29.0±2.3°,女性29.3±2.1°)方向的扇形区域。2.临床治疗中,17例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及血管损伤、切口感染、内固定物的移位及断裂。A组:术中出血量57.9±10.3ml,手术用时52.1±16.3min,C形臂照射次数21.1±5.9次,螺钉长度67.9±3.3mm;术后Matta评分:优8例,良3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2%,术后Majeed评分:优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3.3%。B组:术中出血量52.0±5.7ml,手术用时56.0±15.6min,C形臂照射次数26.6±9.3次,螺钉长度51.0±4.2mm;术后Matta评分:优3例,良2例,可0例,差0例,优良率100%,术后Majeed评分:优3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0.0%。A、B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C形臂照射次数方面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在螺钉长度方面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改良TIFI技术髂骨螺钉置入方向建议为髂骨外板平面上入钉点与坐骨大切迹切线偏髂前下棘15°。2.在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中与传统TIFI技术相比,改良TIFI技术可以避开坐骨大切迹降低神经、血管损伤的风险,同时可以使用更长的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