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能源短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使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系统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商业使用中最为广泛的电极催化剂材料为铂碳,但其在使用中存在成本高和长时间运行后的电极表面温度非均匀化严重的缺陷。因此,以降低催化剂成本和提高电极热稳定性为导向,设计并制备一种兼备非贵金属高效催化和高导热特性的电极,是目前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在石墨烯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076040,51676037); 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NO.KYCX18_0086); 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NO.YBPY1901);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CSC20190609003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短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使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代替传统化石能源发电系统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商业使用中最为广泛的电极催化剂材料为铂碳,但其在使用中存在成本高和长时间运行后的电极表面温度非均匀化严重的缺陷。因此,以降低催化剂成本和提高电极热稳定性为导向,设计并制备一种兼备非贵金属高效催化和高导热特性的电极,是目前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在石墨烯所具有的众多物理化学性质中,其高效导电与导热特性为协同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本论文以掺杂改性石墨烯界面材料的电化学与热物理耦合特性为研究重点,对其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以及组装成气体扩散电极后的表面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基于第一性原理研究二元共掺杂石墨烯结构稳定性、电子转移和吸附解离行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掺杂的磷(P)和硼(B)原子位置由于电负性弱于碳(C)原子从而形成带正电荷的催化位点。P与N比例为1:3的二元非等量掺杂石墨烯(G-PN3)和P与N比例3:1的二元非等量掺杂石墨烯(G-NP3)在P原子位置上所带的正电荷明显高于其他掺杂构型。除此之外,氧分子更倾向于吸附在G-PN3和G-NP3的洞位上,且N,P共掺杂石墨烯被发现更有利于氧分子吸附,离解后的O原子在移动过程中倾向于P原子而偏离N原子,趋势与自由氧分子吸附过程相似。然而,过于强烈的吸附效果也会导致氧分子的直接解离并形成很强的键合,不利于进一步的迁移反应过程。(2)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非等量P,N共掺杂石墨烯吸附活性的机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热力学过程。可以看出sp~3杂化型掺杂石墨烯比sp~3d杂化形成掺杂石墨烯在热力学自发性上更为有利。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氧分子可以直接在G-PN2C1和G-PN3结构表面上解离。通过结果分析还可以发现对于第一个水分子的形成途径,G-PN2C1和G-PN3结构表面的氢离子反应生成水的过程中的ER(Eley-Rideal,ER)机制路径由于存在较低的能量势垒而优于LH(Langmuir-Hinshelwood,LH)机制路径。在比较不同中间步骤的Gibbs自由能后可以发现吸附羟基结构的吸附反应步骤由于热力学能变化达到最低因此被认为是G-PN3C1和G-PN4构型的氧化还原反应限制步骤,而G-PN2C1以及G-PN3的反应限制步骤可存在于两种反应过程。(3)研究采用一步热还原法合成不同质量含量比的活性炭微球作为层间间隔物的N,P共掺杂石墨烯(N,P-G)物理化学特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非等量P,N掺杂比例对应700℃,800℃和900℃下的比例结构式分别为G-P1N1.5,G-P1N2.1以及G-P1N2.9,且G-P1N2.9所对应的平均电子转移数最高。此外还可以发现添加10%碳纳米微球(AC)后的N,P-G在相同尺度下的表面层间自由分散性较好,因此介孔结构的增加更有利于反应物质的传质过程。从电化学实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10%AC@N,P-G的还原峰电位最高,并且在氧化还原过程的催化过程的稳定性优于其他含量下的掺杂石墨烯和传统Pt/C。(4)基于AC@N,P-G研究复合气体反应电极的热均匀性以及对输出功率的耦合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0%AC@N,P-G基底拥有较高的导热系数,与传统碳黑基底相比其导热系数显著提高了57.14%。通过红外热像仪分析后可以发现稳定时刻10%AC@N,P-G基底下的传热因子大于碳黑基底,并且碳黑基底和10%AC@N,P-G基底下的电极表面非平衡导热系数分别稳定在17.62%与12.78%,因此10%AC@N,P-G基底下的电极表面热输运性能优于碳黑基底。通过单电池测试后发现,10%AC@N,P-G基底的气体反应电极只有在最佳质量比下才能完全展现石墨烯作为基底材料在电极中的优势。最后,通过稳定性测试可以发现10%AC@N,P-G基底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电池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5)针对电极材料导热系数各向异性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电化学与传热传质耦合特性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面,对于各向异性的电极导热系数工况,减小Z方向上的导热系数相比于其他方向的对于系统整体的输出性能改变最为明显。此外,在低操作电压下电流密度沿着速度进口先增加而后平稳或下降,而高操作电压下则一直沿速度进口方向持续下降。结合液态水的摩尔浓度分布分析可以发现,平均温度较高的异性导热系数工况所对应的液态水摩尔浓度略低于各向同性时的工况,环境温度较低时沿电极Z方向合适的异性导热系数可以有效提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但环境温度过高将限制电化学反应性能的提升。综合而言,本论文以改性非等量P,N掺杂石墨烯基底材料探索了高效催化与热稳定协同特性的电极界面材料对于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对于全面推广燃料电池等新型清洁能源系统的商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老年助行以及伤后康复训练迫切需要新型、便携、安全、舒适的穿戴型外骨骼装置。而传统电机-齿轮减速器等刚性驱动器体积大、能耗高、柔顺性不足,无法满足新型穿戴式康复装置的需求。为了提高驱动器的柔顺性与安全性,人们在传统的电机驱动装置上加入弹性单元从而构造了各类弹性驱动器,但它们大多依旧采用刚性结构。随着智能材料以及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各国学者相继研发了多种形式的人工肌肉驱动器。它们具有可控的主动收缩能
城市轨道交通CBTC系统改造为TACS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本文阐述了CBTC系统改造为TACS信号系统施工方法、流程及实施要点,为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类似改造施工提供参考。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物理性质,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发光二极管(Pe LEDs)等光电转换器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小面积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已经超过25%,其值已经超过产业化CIGS太阳能电池(~23%),并且与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最高效率(~26%)相接近。Pe LEDs(绿光)的外量子效率(EQE)更是在近几年时间内飙升到28%。然而,有机无机杂化
非均相催化剂在化学和制药工业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约90%的化工生产过程依赖于催化技术。而石墨烯的超高比表面积、卓越的电子迁移率和优异的热稳定性等特点使其成为高活性金属催化活性中心的强大载体。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催化效率和催化中心的构效关系,理解催化反应机理,开发系列过渡金属表面功能化石墨烯基非均相催化剂,对于促进其在精细化学品和医药中间体制备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本论文以目标有机反应为导向,设计、
低碳烃分离是石油化工行业最为重要的过程之一,当前分离方法主要是低温精馏,这一技术存在能耗高的缺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可以实现常温下的低碳烃吸附分离,是一种节能型吸附剂材料。目前,只有少部分MOF材料表现出优异的低碳烃吸附分离性能,亟需寻找合适的孔道表面改性方法,提高材料的吸附分离性能。此外,由于MOF材料种类多样,应当开展高通量筛选研究,
电感电容(LC)无源无线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无需电源、寿命长等优势,非常适用于狭小密闭空间、机械旋转结构和恶劣环境等。但是,受限于其机理,LC无源无线传感器在遥测距离、灵敏度和多参数敏感方面面临挑战。因此,探索新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有重要意义。宇称时间(Parity-Time,PT)对称性量子力学在1998年被提出,基于薛定谔方程和亥姆霍兹波动方程之间的数学同构,PT对称性已被推广到经典波动系统,并
超材料,是由亚波长单元结构周期或非周期地排列而组成的人工电磁结构。超材料自问世以来,在信息科学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泛地应用于天线的设计当中。本论文结合不同超材料的特点,探索了他们在宽带天线上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改善了传统天线的性能。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在传统宽带Fabry–Perot(F-P)谐振天线设计的基础上,使用超材料结构替换原先的介质材料,提升了天线的3-d B增益带宽和
数学推理论证能力是数学领域最根本的,也是所有数学学习者都需要掌握的能力。从外部环境看,无论是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国家地区,或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以及国际文凭组织等国际组织,长久以来无一不展现出对数学推理论证能力的关注。从学科教学方面看,作为传统数学学科能力的培养目标,学生存在相信经验论证、难以独立构造论证以及误解证明在数学中的作用等困难,而教师则面临对数学推理论证的认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总结。考察《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可以发现,“两个结合”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坚持斗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以史为鉴,为“两个结合”寻求动力源,探寻着力点,优化出场路径,提供现实支撑,从而实现
利用木质纤维素制备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但木质纤维素的天然抗性结构限制了其高值转化利用。因此,需采取有效方法在提高其利用率的同时降低转化成本。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分别利用超声协同木聚糖酶预处理和离子液体协同球磨预处理工艺,在促进小麦秸秆酶解糖化的同时,克服了传统预处理过程存在的高能耗、重污染问题。通过底物表征、组分测定和酶蛋白跟踪等手段,从底物、酶解和酶等多个角度深入系统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