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剧又称作京戏,它凭借着全面的行当角色,成熟的表演形式,精美的舞台装扮成为了中国众多戏曲剧种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从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到最终的成熟发展,京剧在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精妙绝伦的舞台表演受到了历代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京剧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戏曲产物的应运而生,本论文研究的相公堂子便是这个时期的产物。相公堂子本是戏曲表演者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购买的房子,也叫“私寓”,是伶人的家,后来在发展中逐渐变成了一种集表演、侑酒、消遣、应酬为一体的娱乐场所,而从事这些活动的主要人员就是其中的相公(有的文献中也称作“像姑”)。相公除了在舞台上表演之外,更主要的日常业务就是接收客人的邀请(叫条子),去客人指定的地点或者是就在自己的寓舍中从事侑酒、交谈、游戏等应酬活动。关于相公堂子的研究在戏曲界一直是比较隐晦的问题,本文以《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和《顺天时报》为原始材料,以幺书仪先生的《清代戏曲的变革》为依托,对光绪年间的相公堂子及相公做一个较为全面、细致、客观的描述,对相公堂子及相公的史料做一个补充。本文通过对《顺天时报》中相公堂子的史料分析和归类,从相公堂子的发展历程全面了解其历史渊源与史学地位;以《顺天时报》史料为依据对比了相公堂子在光绪年间不同时期的情况,从变化中感受时代对其的影响;从“色”、“艺”、“才”、“情”四个方面,结合《顺天时报》中的具体描述来了解客人对于相公的基本要求和品评标准。事物总是在矛盾的中前行,文中还介绍了相公堂子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注重金钱、骄奢傲慢、不讲礼节、卑污行为等,从侧面了解了当时社会中“逛客”对相公的基本诉求。在论文的后两部分就报纸中出现最后一次的“菊榜”与在报纸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位相公作了一个系统的整理,从报道重心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相公的态度和相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便更为具体、客观、直观的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相公及相公堂子这一特殊的戏曲文化产物,在北京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其在晚清时期与民间戏曲的发展、繁荣,与民间娱乐业的发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关系。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尽管在当时和后世中备受争议,但一个世纪的起起落落,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个曾经引领当时京城“娱乐界”的特殊群体,凭借着他们对社会的隐忍,对生活的热情,对艺术的追求,成就了京剧在动荡社会中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