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辽宁东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ENVI 5.3和ArcGIS 10.4软件平台的支持下,对研究区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四期影像数据进行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分别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与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分析,进而揭示了该区30年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众多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进行筛选归类,并对驱动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研究区现状分析,得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工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地这六种地类在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四期的分布和数量,其中耕地和林地占比最大,两者总和约占研究区面积的93%以上,30年间六类土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数量变化。(2)土地利用类型在30年间的转移主要表现在耕地、林地、草地、工矿居民用地之间。1985-1995年间林地减少、耕地、草地和居民用地增加,林地流向耕地(642.31 km~2)和草地(131.58 km~2),耕地流向草地(81.96 km~2)和工矿居民地(63.77 km~2),表明该阶段林地面积的减少主要由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占地所致。1995-2005年间,林地与耕地之间发生了双向转化,草地大量流向耕地和林地的补充,使耕地面积持续增长(341.96 km~2),林地面积减少趋势减弱(223.47 km~2),草地面积减少(128.29 km~2)。说明该阶段相关保护耕地、林地政策初见成效,毁林造田及城镇的扩张得到一定的控制。2005-2015年间,耕地依旧持续增长(96.00 km~2),表现为大量侵占草地和水域面积所致,林地面积变化很少(仅减少1.78 km~2),说明该阶段林地被占用的现象得以遏制,多个林业保护政策得以落实。但该时期水域面积减少(7.49 km~2),说明人类对水资源的负荷在加大,水资源保护迫在眉睫。(3)从30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来看,研究期间变化速度最大的是草地(-1.62%)和未利用地(1.64%),耕地呈缓慢增长态势,而林地相反呈一直缓慢减少态势,工矿居民用地总体呈增长态势。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前两期(0.08%、0.08%)的均大于第三期(0.05%),未来变化趋势(前中期大,后期小)也体现了同样的变化规律。由此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和城镇建设的剧烈程度呈下降趋势,政府对土地规划也逐步科学合理。(4)3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加(40.45万人)、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增长40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耕地和工矿居民用地不断增长的主要人为驱动因子;由平均温度增加(2.68℃)和降水波动而导致的旱涝交替及干燥度增加(0.80)等气候因素是驱动研究区耕地面积增长、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主要自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