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瘦鹃是2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作家,他集创作、翻译、编辑于一身,在当时的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著名文学研究专家范伯群先生在专著《礼拜六的蝴蝶梦》一书中对他的评价可谓切中肯綮,“他是一位典型的过渡人物,一位‘新旧参合’、‘中西合璧’、的‘过渡人物’”。一方面,在文学思想上,他赞同《礼拜六》杂志所提出的“把玩”文学的观念,另一方面,他也具有深切的爱国之情。他创作有哀情小说、爱国小说、伦理小说和社会小说,其中以哀情小说最富盛名,也最具有影响。本文即试图对他的哀情小说加以剖析,从几个具体方面来分析他哀情小说的过渡性意义,进而探视他的哀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对周瘦鹃的言情小说创作概貌作一鸟瞰,然后分别从他言情小说的意识内容和形式方面展开分析。民初的小说创作继承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局面,且确立了写作的商业意味。出身孤寒、背负生活压力的周瘦鹃很快就认同了职业写作,迅速成长为鸳鸯蝴蝶派的“新秀”。他以平和的心态和视角成为世俗生活和大众心声的代言人。
都市社会的方方面面——青年男女的情感生活、日趋琐碎的婚姻生活、物质诱惑下的过失、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得以展示描摹。这与他所从属的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创作倾向一致,都把内容作为吸引读者的侧重点。然而无论题材如何,情感始终是贯穿他小说创作的一条红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早期,作者通过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哀情小说,以哀叹的方式确立了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探索爱情悲剧的原因和通往美满爱情的途径,开掘了情感层面中的人性意义。虽然周瘦鹃慨叹的情爱世界是狭小的,但他毕竟是对晚明以来“以情抗理”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对近代初期的以社会性情感偷换感情概念的“泛情论”的反拨,对五四作家笔下巨大的“人的文学”的世界的呼唤。
周瘦鹃由改编、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对青年周瘦鹃来说他走了一条健康成长的捷径。随着翻译、创作实践的累积,小说的主题意识、题材、风格、叙述技巧先后成为周瘦鹃重视的文学要素。他所做的努力主要在于叙事方面:因叙事角度的变化,打破了传统小说“说书人”的叙述格局。早期,意识到“说书人”模式不是唯一的叙事格局,但还是因袭这种格局并极力维护叙述权威。后期,叙述角度有所选择,其目的不是为了全面的展示平面的故事。叙述角度自然流动,使小说成为多角度展示的立体结构,并于形式中反馈“意味’。总之,在小说形式上,周瘦鹃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增添了多种新的因素,虽然不能彻底地“进化”成为现代小说,但也为脱离小说传统的艺术形式做出了努力。综观周瘦鹃的小说创作,在意识内容、艺术形式上均有所“改良”,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上升发展期的风貌,所增添的新的因素客观上为五四短篇小说的登场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