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组织工程用聚DL-乳酸多孔三维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乳酸(PLA)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良好的可塑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如何能获得同时具有高孔隙率(75%以上)和一定力学强度的相连多孔结构是目前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采用溶液浇铸/粒子沥滤法、热致相分离法以及气体发泡与粒子沥滤结合法三种方法制各聚DL-乳酸多孔支架。运用排液法测试试样的密度及孔隙率(开孔率);并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孔支架的外观形态,试样表面和截面形貌,由此确定多孔支架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大小。研究了各制备方法中控制孔隙率、孔径大小和孔隙形貌的因素,比较了三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采用溶液浇铸/粒子沥滤法制备出孔隙形貌呈“蜂窝”状的多孔支架,孔隙率达90-92%,由粒子含量决定,与粒子尺寸基本无关;孔尺寸50~450μm,由粒子尺寸决定,与粒子用量基本无关;孔的比表面积随粒子用量增大和粒径减小而增大。三者均与盐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基本无关。该法具有简单、节能,孔径、孔隙率易于调控,孔隙形貌美观等优点;但由于孔隙在重力方向分布不均以及致孔剂残留使孔的连通性变差,支架外形受限(厚度一般不超过2mm)。 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出孔隙形貌呈三维网络状的多孔支架。孔隙率普遍较高(>75%),主要由聚合物溶液浓度决定。聚合物溶液浓度低、稀释剂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小、粗化时间长有利于孔径增大;粗化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孔径增大。粗化时间延长,孔隙形状更接近球形。该法制得的支架不存在造孔剂残留和起表皮现象,孔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且形貌美观。由于现阶段对致孔机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多孔支架的制备较难重复和控制。但该法确是很有潜力的多孔支架制备方法。 采用气体发泡与粒子沥滤结合法制得呈絮状形貌的孔隙结构。孔径主要通过致孔剂颗粒的尺寸来调节,孔隙率主要由致孔剂含量决定,柠檬酸水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溶剂种类等主要影响多孔支架的孔隙结构及其力学强度。该法兼备了溶液浇铸/粒子沥滤法和热致相分离法的优点:制备过程简单,节能;孔隙分布均匀,连通性好;孔径、孔隙率易于调控。但有少量的致孔剂残留和起表皮现象,孔隙形貌欠佳。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认为气体发泡与粒子沥滤结合法在目前更适合于制备骨组织工程用聚合物多孔支架。
其他文献
  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法、水热法及燃烧法合成了Zn2-xSiO4:xMn2+(0≤x≤0.10)绿色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发光特性,讨论了初始原料、热处理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样品发光特性的影响,比
利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形成的热解炭,其显微结构对C/C复合材料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如何调控CVI工艺参数实现C/C复合材料的快速增密同时得到所需结构的热解炭一直是国内外
期刊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方法制备出了纳米镍及其复合粉,包括纳米镍铜和镍铜硼复合粉;并对制备过程中影响反应的诸多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XRD、TEM、SEM及EDS分别对样品的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形貌、化学组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钠米镍粉、镍铜及镍铜硼复合粉呈颗粒均匀的球形或类球形,粒径在40nm~60nm之间。 采用DTA方法对添加了纳米粉的高氯酸铵、AP/HTPB推进剂热分解情况进行
本课题利用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对碱性二次电池隔膜用丙纶非织造布进行改性处理,分别研究了等离子体活化处理、等离子体引发溶液接枝聚合和等离子体原位接枝聚合三种不同改性方法对丙纶隔膜的处理效果。通过对处理前后丙纶隔膜进行的相关性能测试,系统地研究了各处理方法所涉及的实验参数(反应气体、反应功率、反应时间、反应压强等)对隔膜改性效果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等仪器手段对隔膜表面...
铜基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易切削性、良好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它被广泛的应用于电气工业,交通运输,轻工业,冶金工业,建筑材料等领域。而精确的热力学学性质和力学性质描述有
钛及钛合金由于质轻、强度高、弹性模量低、耐腐蚀性能好及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用领域。运用一种改进的方法制作了多元扩散节Ti-Zr-Ta(Nb),并在1173K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