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经济和生活更加集中。近年来,地震、火灾、爆炸、工程事故、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城市作为一个地区人口、经济、文化的中心,灾时更是一个巨大而脆弱的承载体。如何应对公共突发灾害事件,提高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降低或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稳定城市经济发展大局,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应急避难场所是灾时向受灾群众提供安全避难和灾后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最主要的内容。国内外众多灾害的发生表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在灾时收容大量居民同时避难,方便救援部门疏散和集中救援,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灾害的损失。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和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可检验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合理性,发掘城市防灾减灾工作配置缺口,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以石家庄市区为例,以GIS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对石家庄市已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备选场地进行分析,提出了石家庄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方案。主要工作结论如下: (1)从有效性、可达性和安全性三方面选择9个评价指标,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权重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结果显示可容纳人数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贡献最大,可达性原则下与各救援服务设施的距离指标权重也较大,其他指标则贡献度相对较小。 (2)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熵值权重作为适宜性评价模型,获得适宜性评价决策值R,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将适宜性等级划分为三个避难适宜等级:适宜(R≥0.6);较适宜(0.5≤R<0.6);较不适宜(R≤0.5)。其中水上公园、省儿童少年活动中心、长安公园布局合理,处于适宜性等级;裕西公园和中山广场处于较适宜等级;西清公园、平安公园、东环公园和丁香园处于不适宜等级。 (3)引用人口预测公式,以地震灾害为例预测了不同情境下研究区避难人口规模,分析了研究区灾时避难需求情况:研究区内灾时需要临时避难的人口规模是270万人;发生设防烈度内地震时避难需求人口是19.5652万人;发生超出设防烈度地震时中长期避难需求人口是115.15万人。 (4)运用Voronoi图对主要救援服务设施公安机关、消防据点和医疗机构进行了责任区划分。 (5)考虑到重大危险源在灾时易发生次生灾害,运用缓冲区分析对重大危险源波及范围,得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避让范围。 (6)研究区布局优化方案将应急避难场所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三类。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共计154处,其中紧急避难场所102处(裕华21区处,桥东区10处,长安区18处,新华区26处,桥西区24处),固定避难场所45处(裕华13区处,桥东区5处,长安区7处,新华区6处,桥西区15处)中心避难场所7处(裕西公园、世纪公园、和平公园、水上公园、长安公园、裕彤体育馆和民心广场)。 (7)运用网络分析法对优化布局后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人口数量和服务区范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布局后应急避难场所服务人口基本满足研究区内人口避难需求,服务范围基本覆盖居住区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