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散打项目进入良性发展,伴随着2011年散打比赛新规则的实施,散打发展趋势更好。青少年散打运动员作为作为散打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基础训练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提高运动成绩,合理的训练设计成为必由之路。训练结构以及负荷的安排对青少年散打运动员运动成绩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对散打训练训练结构和训练负荷进行研究对于散打项目科学化训练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笔者经过12周的体能训练,对选取指标进行测试、统计和分析,来评价青少年散打运动员训练结构、训练负荷的安排是否合理,并得出以下结论:1.体能训练在北京市青少年散打运动员整个训练阶段中所占的比例为27%,由基础力量恢复、最大力量训练、爆发力训练、爆发力耐力四个阶段组成。整个训练内容由力量、耐力和辅助性训练这三大部分组成。2.北京市青少年散打运动员体能训练负荷总重量为218850公斤,周平均量为18237.5公斤;跑动距离为711公里,周平均距离为59.25公里,其中有氧耐力为427.2公里,无氧耐力为72公里,混氧耐力为211.8公里,整个阶段耐力训练以有氧耐力训练和混氧耐力训练为主。3.训练初,负荷的安排整体呈现上升状;第二阶段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量与强度形成负相关;到第三、第四阶段,力量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整体下降,而耐力训练负荷量减少,强度提高。4.北京市散打运动员整个训练阶段训练内容、训练结构的安排相对合理,负荷量与强度基本满足运动员能力的要求,表现在于FMS测试运动能力的提高;专项素质方面运动员的爆发力耐力以及发展爆发力的最佳阻力的提高;核心区四个方向力量得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