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喜马拉雅成矿带长期以来被认为属于中低温Pb-Zn-Ag-Au-Sb成矿带,对于带上稀有金属成矿的问题有人关注和思考,但一直没有找矿上的进展。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基于多年的勘查和研究工作,在藏南扎西康矿集区中部的错那洞穹隆构造中发现了错那洞Be-Sn-W多金属矿床。该矿床是特提斯喜马拉雅Pb-Zn-Ag-Au-Sb成矿带上发现的首个具有超大型成矿潜力的铍多金属矿床。因此,该矿床的发现打开了喜马拉雅成矿带寻找稀有金属矿床的窗口。然而,目前对该矿床还未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以岩相学、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和单矿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等为主要研究手段,对错那洞Be-Sn-W多金属矿床开展了成矿作用研究,并建立了成矿模型。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错那洞穹隆中共发育三期淡色花岗岩,独居石U-Th-Pb测年结果结合文献中年代学数据,表明其分别形成于34~20Ma(变形二云母花岗岩)、20~18Ma(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和16~15Ma(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在同位素组成上,花岗岩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与高喜马拉雅变质泥岩相似,岩浆电气石B同位素组成与陆壳相似;岩石地球化学上,岩石具有较高的Si O2、Al2O3和较低的Mg O、Mn O、Fe2O3T含量,铝饱和指数(A/CNK)≥1.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样品Rb/Sr比值和Ba含量呈负相关性;此外,岩石中存在大量富铝质矿物(如白云母、石榴石、电气石等),表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是高喜马拉雅结晶基底的变质泥岩通过白云母脱水熔融形成的S型过铝质花岗岩。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具有显著的Eu、Sr、Ti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从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Eu、Sr、Ti负异常和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均增强,而暗色矿物和Ba、Sr等元素含量显著降低,结合定量分离结晶模拟计算,表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普遍经历了长石、黑云母、含Ti矿物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并且逐渐增强。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具有较高的Be、Sn、W含量,并且随着岩浆演化程度的增高而形成富Be-Sn-W花岗岩,此外岩石还具有富B、F和还原性的特征,表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具有稀有金属成矿潜力,且分异程度越高成矿潜力越大。(2)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错那洞Be-Sn-W多金属矿床完全受错那洞穹隆构造控制,并与穹隆中新生代淡色花岗岩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该矿床共包括云英岩型Sn、伟晶岩型Be、矽卡岩型Be-W-Sn和热液脉型Be-Sn-W四种矿化类型。锡石U-Pb和云母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错那洞穹隆中主要发生过两期Be-Sn-W多金属成矿作用:18~17Ma的云英岩型Sn矿化和15~14Ma的伟晶岩型Be、矽卡岩型Be-W-Sn和热液脉型Be-Sn-W矿化,分别与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岩(20~18Ma)和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16~15Ma)形成年龄接近。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C-H-O同位素、白钨矿原位微量元素以及白钨矿和萤石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错那洞两期成矿作用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均为岩浆流体。金属硫化物具有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一致的S同位素组成,暗示岩体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以上数据表明,错那洞Be-Sn-W多金属矿床中早、晚两期成矿作用分别与含石榴石二云母花岗和含石榴石白云母花岗岩具有成因上的联系。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云英岩型Sn矿化是含矿流体沸腾作用的结果;伟晶岩型Be矿化与岩浆演化晚期相分离相关;矽卡岩型Be-W-Sn矿化受含矿热液与穹隆幔部大理岩之间剧烈的水-岩反应支配;热液脉型Be-Sn-W矿化是成矿流体温度降低和建造水的加入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