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积极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作为本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综合回顾积极财政政策实施7年来所取得的成效,总结积极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可能造成的财政风险隐患。在借鉴国外类似宏观经济环境下成功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把稳健财政政策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作为本论文的研究终点。即本文通过分析财政政策与制度建立、运行状况,试图总结出财政政策运行规律,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体系,为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功能提出笔者的思路。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分为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199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拉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拉动了经济平稳增长;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对增加就业、改善生活作用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但同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也产生了财政债务风险加大、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国债资金边际投资效率下降、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压、诱发通胀压力等负面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决定把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以缓和经济偏热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防范财政风险。 本文详细阐述了克林顿平衡预算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效果,对其稳健财政政策进行了评价,并认为美国财政政策调整经验及其某些手段的具体运用,对目前我国财政政策转换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1992财年度,美国联邦政府预算内赤字达到创纪录的3405亿美元,占GDP的4.7%;到2000财年实现了另一个记录——盈余2370亿美元,占GDP的2.4%。1992年公众持有国债总额相当于GDP的大约50%,并预期到2000财年会达到65%。而实际上2000年国债仅占到GDP的35%。有人谨慎地预期,到2012年,即使克林顿的减税政策继续实行,国债将会全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