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处在城镇化加速中期阶段,大量劳动力从农业析出,农村劳动力由富余转为稀缺,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明显上升,这对农业专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对农业专业化的影响机制,可以深化对农地利用演变规律的认识,同时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制订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农户调查以及政府统计等来源的数据,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对农业专业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多数作物目前都表现出较高的地区集中度。主要作物中,棉花、水果、大豆、稻谷、薯类及小麦的集中度较高,油料和玉米较低。其中水果和稻谷在省级尺度上较为分散,而在县级尺度上则表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
过去20年间,我国种植业在整体上呈现出地理集聚的趋势。这种趋势在县级尺度上明显强于省级尺度。在县级尺度上测度地区集中度,排序前400个县的8种主要作物总播种面积,在全国的占比从70.12%提高到76.07%,上升了将近6个百分点。主要作物中,稻谷、小麦、大豆、薯类、棉花及油料作物的地区集中度上升趋势明显,而水果和玉米则趋于分散。
(2)全国作物地区分工显著,许多作物形成了明显的专业带;有些作物的专业带,在全国有两三个,如稻谷和棉花,稻谷主要有东北主产带和南方主产带,棉花主要有西北主产带和华北-华中主产带;有的则呈连续分布的格局,如小麦、玉米和薯类;有些作物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如大豆、油料和水果。一些作物从地区集中度的分析中没有明显看出地理集聚的特征,但通过规模比较优势的测度,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如玉米和水果。
反映区域水、热等自然条件状况的单产比较优势指数是种植业地区专业化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从该指数来说,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的高值区与其相应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高值区较为吻合。此外,作物间单产比较优势指数差异也是影响区域作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作物间单产比较优势指数最大的作物为薯类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农牧交错带和山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薯类在这些地区的规模分布。经济效益是区域种植业地区专业化分工的关键因素。稻谷、小麦、大豆、马铃薯、棉花、油菜等六种作物家庭用工劳动生产率高,具有显著的比较经济效益,在主产带作物竞争中具有优势,促进了这些作物地区专业化分工。
(3)农业地区专业化分工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影响显著。采用赫芬代尔系数评价了1990年以来全国县域种植业结构演变趋势,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县域种植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990-2008年我国县域种植业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是:平原县向单一化演进;而山区县则向多样化演进。不同因素对县域种植业结构专业化演变的影响不同:地形崎岖程度和距市场距离对区域种植业结构的单一化具有负向影响,而交通的便利程度、非农从业人员占比、地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区域种植业结构专业化具有正向作用。
(4)农业主产地的形成是目前我国农区土地覆被变化的一个重要形式。近年来我国农业主产地发展迅速,例如定西马铃薯、寿光蔬菜、洛川苹果等主产地优势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较大。
河北文安速生杨主产地杨树种植规模大,扩张速度快。自然环境状况是农业主产地形成的基本条件,偶然促发机制是起点,在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情况下,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种植高劳动生产率作物,促使了速生杨主产地的形成。政府政策与行为是主产地形成的重要因素。
(5)采用农户数据对在全国范围内平原区、农牧交错区、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安县、太仆寺旗、海原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平原区相比,农牧交错区和山区农户的非农化程度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低,种植结构单一化程度也较低。说明农户生计分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在全国还存在差异,据此推断在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情况下,农户生计非农化程度仍将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及农业地区分工还将继续发展。
(6)政策启示:根据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对农业地区专业化与农户专业化影响机制,我国应避免“粮食省长负责制”等“一刀切”式的农业政策,而应考虑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提高农业政策的针对性;同时,也应考虑平原县、山区县等不同区域农业专业化演变方向的差异;政府应在品牌建设、市场建设、农技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业主产地的形成;增加补贴以提高机械等资本投入与生产率,促进农户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