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持续下降趋势,引起广泛关注。任其发展,则国缺栋梁之材,军无可用之兵,必然影响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尤其近十年,国家相继出台政策予以干预,但效果不明显。因此,就影响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研究结果如下:对1985-2010年学生体质调研结果分析得知:各项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尤其速度、耐力素质。影响身体素质的遗传和营养因素:遗传是身心发展的前提条件,对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可能;营养不良或过剩都会使身体素质降低。目前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持续增长,影响其身体素质。环境因素:小学、高中生均体育场馆面积减少;小学、初中体育师资缺额较多,高校体育教师数减少;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影响作用巨大,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与身体活动量减少有关,是导致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调查显示身体活动变化环节:体育课强度降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减少;采用积极方式往返学校的中小学生比例减少;大、中学生劳动时间减少;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比例下降;学生春游等户外活动减少。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身体活动量减少,与身体活动相关的骨骼、肌肉等器官利用率降低,导致器官功能退化,使身体素质下降。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政府:完善相关政策并保障其执行力度;增加对学校体育事业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校外教育发展中的主导职责;继续推进升学加试体育的制度;落实与安全相关的问题。社会:倡议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加强素质教育宣传,努力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增加体育锻炼对智力的积极影响作用的研究和宣传;加强安全教育。学校:加强和改善学校体育工作;拓展学校体育的职责与功能;发挥学校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主渠道作用;协助控制青少年体重。家庭: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应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青少年树立好榜样,或与学生一起锻炼;家长应配合学校,使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活动量;家长应积极参与“步行校车”等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青少年: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重视全面发展尤其是身体素质的提高,为未来积蓄竞争优势;树立“体育生活化”的观念;青少年应参与其它活动以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