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人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作为古代探讨天人关系的一个主要方面,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着眼于从哲学层面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而很少从社会历史层面来考察它的内涵。我认为“天人合一”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政治命题,只有深入考察它的社会历史内容,才能了解它的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也很少涉及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另外,目前大多数人还把“天人合一”观等同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断探讨它对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意义。我认为对这一问题还有继续讨论的必要,只有对“天人合一”的内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才能客观地评价它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天人合一”概念进行简单的释义。首先对“天人合一”概念的提出作了一番历史考察,认为“天人合一”是由汉代的董仲舒首次提到,而到宋代的张载才真正明确地提出。后来人们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古代天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所以,相对于这一命题的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出现要早了许多。其次,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涵义的复杂性特征,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大致的界定,认为凡是从天人贯通的角度所讨论的问题,均可以归入“天人合一”的范畴。 第二部分分析了“天人合一”观的思想来源,指出“天人合一”源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就产生的“神人合一”观。后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出现,至上神帝的神秘意味逐渐减弱,“神人合一”被统治者所利用而具有了政治色彩。以周代商的巨大社会变革,使帝的神秘性进一步下降。周人以天来代替以往的帝,并对天命观进行改造,使“神人合一”最终转向“天人合一”。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先秦两汉“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天人合一”观虽然产生于我国的西周时期,但它的丰富与发展主要在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天人合一”思想,它们分别是“天人合德”、“天人合道”、“天人感应”,其中“天人合德”是从天的道德理念化的角度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认为人君应该效法天道,与天合德。“天人合道”作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首先从批判现实生活中天道与人道的对立入手,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认为个人应该充分扩展自然而然的天性,取消天人之间的对立。在政治上则主要提供了一种因任自然、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天人感应”则通过强调人的行为与自然界的异常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劝谏君主要效天施政,采取好的统治措施,保持政治清明。 第四部分根据前面对“天人合一”观内涵的诊释,分析了它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在政治上,“天人合一”观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对天道天理的体认运用到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政治实践中。它一方面为重建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统一天下提供理论上的说明,使其在激烈动荡的社会剧变中去寻求一种不变的社会基础与本质。另一方面为现存的封建秩序、政治原则寻求理论上的依据,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思想上,“天人合一”观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中国高级宗教的产生,使中国社会继续朝着注重和关心现实的方向发展。在这一部分还探讨了“天人合一”观是否具有生态意义,认为“天人合一”的主旨是服务于政教伦常、建构社会秩序,并不具有明显的生态意义。并指出一些学者把“天人合一”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单纯强调“天人合一”观的生态意义,突出它对当今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有违其历史本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