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87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Landsat5遥感数据为基础和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应用RS和GIS技术,通过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多伦县湿地信息的提取,利用GIS技术空间分析功能对多伦县湿地面积变化和湿地景观向非湿地、湿地向湿地景观之间的相互转移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湿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针对湿地保护提出对策,为农牧交错区湿地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如下:(1)1987-2010年23年间,多伦县湿地共减少了1350463.42hm2。其中,1987-2000年间,变化最大的湿地是沼泽湿地,共减少了511266.75,变化率为1.74%;河流水库湿地,共减少2800.89hm2,变化率为0.12%;2000-2010年间,沼泽湿地减少839614.82hm2,变化率4.81%,河流水库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增加3219.04hm2,变化率为0.18%。(2)从景观类型的变化可以看出,在1987年到2000年间多伦县的湿地面积主要转向林地、草地和耕地三景观类型,向其他类型的转移不足1%。但从总体来看,多伦县林草面积仍处在减少、沙地面积增加、植被盖度降低的变化趋势;与2000年相比较,2000-2010年间,湿地向非湿地的转移,主要向林地转移,占到总转移面积的63.08%,其中有林地占到27.16%,灌木林地占到35.92%,向草地和耕地转移面积分别占21.76%和14.60%,向其他类型转移占0.56%,多伦县林草植被增加,沙地面积减少。在1987-2010年湿地向非湿地转移过程中主要是沼泽湿地向非湿地转移,其中1987-2000年和2000-2010年沼泽湿地向非湿地转移面积的分别占96.53%、93.74%,河流水域湿地向非湿地的转移面积只分别占总转移面积的3.57%、4.36%。(3)从多伦县土地利用与覆被转移变化来看,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从景观格局的转移来看,1987-2000年湿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分析结果显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造成湿地面积萎缩的主要自然因素。人口增加,放牧压力的增加是湿地面积向林地、草地和耕地转移的主要人为因素。2000-2010年湿地大面积向林草转移,这个转移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导向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气候干旱和气温升高也不容忽视。(4)通过遥感手段对多伦湿地进行动态监测,根据多伦县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生态类型区的特点,合理科学的对湿地开发利用进行规划,生态建设的同时考虑生态需水;其次,湿地保护在加大宣传和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的同时推进湿地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