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通过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观察其治疗的疗效;通过实验研究,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菌群与IL-17、NOD2的影响。从而对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做出探讨。2.方法2.1临床研究方面:将纳入研究标准的60例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组(益气解毒化瘀方)和对照组(美沙拉嗪)两组,每组30例,疗程1个月。监测各项指标,两组患者肠镜下粘膜恢复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2.2实验研究方面:通过TNBS/乙醇法复制大鼠UC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SASP组、益气解毒化瘀方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2周后处死大鼠并留取标本,利用ELISA法检测IL-17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NOD2蛋白的表达量,以及用16s-RDNA测序法检测大鼠肠粘膜和粪便肠道菌群的表达情况。3.结果3.1临床研究结果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积分,在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上中药组较对照组积分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中药组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均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下评分和Mayo评分,中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ESR相比较,中药组对CRP、ESR的下调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3.2实验研究结果3.2.1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模型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评分及病理评分具有改善作用,益气解毒化瘀方高、中剂量组与西药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2.2模型组IL-17含量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解毒化瘀方可以降低IL-17的含量的表达,其中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西药组对IL-17的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别(P>0.05)。3.2.3 NOD2的表达量:模型组NOD2蛋白灰度值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解毒化瘀方具有下调NOD2含量的作用,其中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与西药组对NOD2的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别(P>0.05)。3.2.4肠道菌群:粪便和肠粘膜均以乳酸杆菌属、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为主,模型组乳酸杆菌属数量下降,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数量上升,三者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与西药组对粪便和肠粘膜中乳酸杆菌的上调作用无差异(P>0.05);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与西药组对粪便和肠粘膜中瘤胃球菌属的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与西药组对粪便中拟杆菌属的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与西药组对肠粘膜中拟杆菌属的下调作用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剂量组与西药组对肠粘膜中拟杆菌属的下调作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3.2.5 IL-17、NOD2、肠道菌群三者间关系:经统计学相关分析,IL-17、NOD2与乳酸杆菌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P<0.01);IL-17、NOD2与瘤胃球菌属、拟杆菌属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IL-17与NOD2呈正相关关系(P<0.01)。4.结论4.1益气解毒化瘀方能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镜下组织病理以及下调炎症因子的水平,是安全有效的组方,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可进一步深入探讨。4.2通过动物实验部分,益气解毒化瘀方在肠粘膜修复、下调促炎症因子IL-17的含量,降低NOD2蛋白的表达量、调节肠道菌群方面均具有显著作用。因此益气解毒化瘀方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菌群以及免疫机制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