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以上,且集中在城市化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中西部地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我国城镇将普遍进入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城镇迎来了宏伟的“西部大开发”工程,众多的山地城市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即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山地城市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更好的解决城市扩展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内部空间与城乡腹地空间的共生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契机,对山地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和扩展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期望能够为快速发展的山地城市空间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共分六章,以城市化快速发展为背景,以山地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线索,对山地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影响因子及其形态进行了分析,建构了山地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并通过与平原城市的比较对照及实践例证,阐述了山地城市空间扩展的四种典型模式:紧凑圈层式、轴向伸展式、集约内涵式和多核跳跃式。 本文由五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对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与方法、研究框架进行了简明的阐述,并对研究范围和涉及的主要概念进行界定,提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研究的对象—山地城市空间扩展及研究的问题—动力机制和扩展模式。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运用系统分析和分类归纳的手法对山地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因子及其形态进行了普遍性的研究,为第四章、第五章的动力机制和扩展模式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分析山地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又分为正作用力和负作用力。正作用力包括: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旧城更新、新区开发、交通方式进步、居民生活需求。负作用力包括:门槛规律的要求、自然地形的限制、用地指标的制约、公共服务中心的布局。山地城市由于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有别于平原城市,其空间扩展模式与平原城市存在较大差别。 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对山地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从适宜对象、扩展规律、实例分析、与平原城市比较、对规划的指导意义五个方面分别对紧凑圈层式、轴向伸展式、集约内涵式和多核跳跃式四种典型模式进行了分类论述,并得出山地城市空间扩展的推荐模式:集约内涵式和多核跳跃式。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部分包括第六章,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部分,作者将以上的轴向伸展式、集约内涵式、多核跳跃式发展模式运用于紊江和武隆的总体规划之中,引导两个城市的空间发展导向和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