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葡萄孢T-DNA插入突变菌株的致病性分析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霉病是一种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世界性重要病害,灰葡萄孢寄主范围广,可侵染多种经济作物、观赏性植物,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灰葡萄孢主要以菌丝、菌核、孢子形式在病残体或者土壤中越冬。由于灰葡萄孢繁殖快、遗传变异大、适合度高,使其防治一直难以解决。目前国内外仍主要采取化学农药,辅以生物及生态、农业等多种措施防治灰霉病。本研究从前期获得的400余株灰葡萄孢ATMT转化子中筛选到一株致病突变菌株BCG-183,经活化培养,从形态学水平对该菌株进行了表型分析,发现该菌株菌丝产量较野生型明显增大;在PDA平板上培养7 d后,菌落呈白色,明显区别于野生型菌株的灰色菌落,不产生分生孢子。将野生型菌株BC-22和突变菌株BCG-183分别接种到经表面消毒的番茄叶片和果实上,保湿培养3 d后发现突变菌株形成的病斑面积明显大于野生型菌株,说明突变菌株致病力较野生型明显增强。突变菌株在产细胞壁降解酶培养基中振荡培养6 d,利用DNS法测定酶活,发现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酶活性强于野生型。将黄瓜种子和番茄种子在突变菌株和野生型菌株产毒培养滤液浸泡1 d后,于含有湿润滤纸的保湿培养皿中培养5 d发现突变菌株产毒培养滤液浸泡过的黄瓜和番茄种子萌发率显著下降;提取突变菌株和野生型菌株的粗毒素,将等量粗毒素接种于番茄叶片上,发现突变菌株粗毒素形成的病斑面积较野生型大,突变菌株的产酸能力较野生型明显增强。利用CTAB法提取突变菌株BCG-183的基因组DNA,利用TAIL-PCR技术扩增该菌株的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从分子水平确定T-DNA插入位点。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DNA插入位点为灰葡萄孢基因组超级重叠群42(Supercontig 42)中假定蛋白编码基因(BC1G07455)的3’末端,破坏了该基因的表达。BC1G07455基因的cDNA全长1 221 bp,编码了406个氨基酸残基的假定蛋白,该蛋白与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水杨酸羟化酶、曲霉属的FAD依赖氧化还原酶、黄萎病菌的犬尿氨酸3-单加氧酶KMO(kynurenine 3-monooxygenase)同源性均为97%以上。RT-PCR分析表明,BC1G07455影响果胶酶基因Bcpg1、产毒基因BcBOT2的表达情况,使得Bcpg1、BcBOT2在突变菌株中表达上调,说明BC1G07455可能对果胶酶和毒素的产量起负调控作用。
其他文献
9月7日,作为第二届亚欧丝绸之路服装节重要活动之一的援疆省市和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合作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来自疆内外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
我们根据近几年水稻光合生产试验实测资料,分析了汕优63群体光能利用的特征,以及不同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与转换效率,进而阐明该组合的光合生产潜力,试图为该组合高产栽培与最大
众所周知,由于杂合性的缓冲作用,高度杂合的玉米三交种和双交种很少因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能预测基因型对环境条件的反应程度,那么或许能拟定和预先选择所研究性状具有
红豆草又叫驴食豆、驴食草、圣车轴等,豆科红豆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在欧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及南部。全世界有140多种,多为野生种,而人工栽培的主要有三种:普通红
高校学风建设是对我国人才的培育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其重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而我省当前民办院校学风建设尤为突出,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说明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
我国现在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管理金融纪律、提防与缓解金融危机和确保金融体制的安全和稳定等方面也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效用,较好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当下中国,虽然在法治轨道上依旧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已经走向了法治这条道路,并切实收到了现代社会应有的治理效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对于青少年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电气故障排除在机床电气线路的具体实训教学中,属于一个教学难点以及重点。本文从笔者的经验出发,探讨机床电气线路在电气故障排除上的具体教学策略,进而提高机床电气线路教
经济学认为,市场与层阶组织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动态演变,在市场和组织之间形成了大量稳定的中间组织。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中间组织的重要性日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