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代谢组的差异,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机制和临床意义,发现潜在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为寻找胰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奠定基础。方法例,癌旁组织16例;按照正常对照组的纳入标准收集手术切除的正常胰腺组织27例。将采集的上述标本置于-80℃冰箱保存。2、将采集的组织称重、研磨后用氯仿-甲醇法萃取,所得的上清液经24小时冻干后形成冻干粉。3、将冻干粉溶解于核磁检测液后在Varian NMR System 500MHz核磁共振仪检测,采集核磁共振图谱。4、使用Top Spin软件(V3.0)对谱图进行傅立叶变换,相位调整,基线校正及提高信噪比等处理,再以乳酸在1.33 ppm处的双峰定标,积分区间为9.5-0.5 ppm,积分间距为0.002 ppm,归一化后的积分数据转化为Excel数据格式,用于模式识别分析。5、采用SIMCA-P+软件对积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交叉验证和排列试验验证。6、对通过过验证显示稳定有效的模型进一步经OPLS-DA分析及皮尔森相关系数显著性差异检测判定,研究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内源性代谢差异。结果1、癌组织组和正常对照组数据在PCA中呈现很好的聚集性,建立判别模型,经PLS-DA交叉验证和排列试验验证,建模稳定有效。2、经OPLS-DA分析及皮尔森相关系数显著性差异检测判定,相比与正常胰腺组织,3-甲基组氨酸、3-甲基化黄嘌呤衍生物、4-羟基安息香酸盐、乙酰胆碱、腺嘌呤、ADP、丙氨酸、AMP/ADP、AMP、天冬氨酸、ATP、甜菜碱、乙醇胺、富马酸、谷氨酰胺、谷氨酸、甘氨酸、GPC、次黄嘌呤、肌苷、赖氨酸、肌醇、维生素PP、NAA、NAD、苯丙氨酸、丙酮酸、肌氨酸、琥珀酸、苏氨酸、色氨酸、酪氨酸、尿嘧啶、尿嘧啶核苷、UDG、黄嘌呤的含量降低,3-羟基丁酸、甲酸、谷氨酸、乳酸、烟酰酸、牛磺酸的含量升高。3、癌旁组织组和癌组织组,癌旁组织组和正常对照组在PCA中未呈现明显的聚集性,建立判别模型,经PLS-DA交叉验证和排列试验验证,建模不够理想。结论1、胰腺癌组与正常对照组代谢组学建模稳定,二者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磷脂及核酸代谢存在明显的差异。2、基于核磁共振氢谱和PCA/PLS-DA的代谢组学方法有助于胰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3、胰腺癌旁组织组与胰腺癌组,胰腺癌旁组织组与正常对照组,用基于1H-NMR技术及PCA/PLS-DA的方法分析建模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