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危机”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的深刻危机之一。生态环境是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资源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作为农户的一种生计方式,是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驱动因素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中间环节。近年来,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发生相应的巨大变化。
农业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是农户为了实现生计目标而对土地这一资本的利用配置和经营活动的选择,由于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会产生直接的土地产出效益、生态环境效应及社会效益。其中,环境效应的发生改变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使得农户据此进一步作出改变土地利用的适应行为,以实现自身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
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北部湾沿海为例,从农户的生态环境认知和土地利用适应行为两大方面进行探究。首先,通过现有研究文献与统计数据,在农户“理性经济人”理论、生态理性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广西北部湾沿海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现状及其环境效应。其次,以江平镇交东村、班埃村、贵明村、山心村这4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农户基本特征信息、生态环境变化感知情况与相应的适应措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建立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环境变化感知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MNL模型,进一步探究研究区域农户在选择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域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因素共同形成当前土地利用行为模式,生态环境是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形成的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的驱动下,土地利用行为发生一定的改变,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使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质量的改变,不同特征的农户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感知,可能促使土地利用行为发生再次改变。部分农户采用了一种或几种适应行为应对生态环境变化,部分农户维持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新的土地利用行为格局对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效应。
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为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的生态环境信息服务,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引导农户实施的合理土地利用行为,发展生态旅游、养蜂业等可替代生计。
农业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是农户为了实现生计目标而对土地这一资本的利用配置和经营活动的选择,由于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会产生直接的土地产出效益、生态环境效应及社会效益。其中,环境效应的发生改变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使得农户据此进一步作出改变土地利用的适应行为,以实现自身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
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北部湾沿海为例,从农户的生态环境认知和土地利用适应行为两大方面进行探究。首先,通过现有研究文献与统计数据,在农户“理性经济人”理论、生态理性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探究广西北部湾沿海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现状及其环境效应。其次,以江平镇交东村、班埃村、贵明村、山心村这4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农户基本特征信息、生态环境变化感知情况与相应的适应措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建立Heckman Probit选择模型分析影响农户生态环境变化感知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MNL模型,进一步探究研究区域农户在选择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域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因素共同形成当前土地利用行为模式,生态环境是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形成的基础,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的驱动下,土地利用行为发生一定的改变,并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海岸带生态环境变化使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土地发生质量的改变,不同特征的农户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感知,可能促使土地利用行为发生再次改变。部分农户采用了一种或几种适应行为应对生态环境变化,部分农户维持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新的土地利用行为格局对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效应。
公共管理部门应该为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的生态环境信息服务,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引导农户实施的合理土地利用行为,发展生态旅游、养蜂业等可替代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