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是小说艺术的表现中心,在十七年文学中也不例外,不过本论文关注的不是革命历史题材中高大完美,身手矫健,所向披靡,无畏牺牲的战斗英雄,也不是农村题材中公而忘私,不知疲倦,直面磨难的政治超人,而是在文本中着笔不多,甚至被边缘化的非正面人物。他们要么外形怪诞,与人民为敌;要么德行上有污点,受尽指点;要么以身体为资本,以淫荡的姿态参与政治;要么因为内在的物质欲求,而徘徊在物质和反物质之间,坐立难安;要么游离政治,狡猾善变,行为滑稽可笑;要么狂放不自量,情场之上与主流人物争高下,尴尬受讽。他们都是作品中与“美”的人物相对的“丑角”,有着审丑的意义。本论文不单从审丑的角度把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收入视域,而且深入分析了丑角化人物背后潜在的异质声音。具体而言,论文第一章重点分析小说中形体上存在怪诞特征的反面人物,探讨他们在话语权力上的缺失和躯体死亡上的预设;第二章重点分析小说中贞节操守上有污点的风流女人,和身在敌对阵营中,用肉身为媒介换取权势的丑陋女人,她们都受到了政治与伦理道德合谋的双重批判,但前者衬托男性英雄超欲望的精神品质的同时,也折射了人性欲望的本真表达,后者作为鞭挞敌人丑恶的文学手段之余,满足着作家和读者压抑的力比多释放;第三章是喜剧丑角,在小人物带有私念的物质追求中关注诙谐行为,及不同作品中的由诙谐到敌对化的演变,特别是他们身上的真实性对革命政治的严肃性的解构;在政治斗争中关注处于游离状态的滑稽人物,剖析他们的娱乐效应在情节结构上的润滑调适功能;在三角恋爱模式中关注失败角色在情爱追求上的真性情。第四章是总结,探讨丑角人物被塑造的潜在机制,既有审美功利主义在推出“典型化”完美人物过程中,要求丑的陪衬的需要,又有读者阅读期待视野中审丑快感的存在。在十七年的文艺政策约束下,丑是为美而生的,但它天生的自由性,不和谐性使它的形式更为灵活,某种程度上还会对绝对的,极端化的美产生消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丑的艺术价值不容忽视。从审丑角度分析十七年小说,无疑可以拓展丰富十七年文学人物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