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继续增加对我国银行业的稳定发展产生较大威胁。新一轮的股权分置改革,使绝大部分上市商业银行基本已实现了股票“全流通”,而这样一个彻底性的改革是否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水平和盈利能力有较大好处需要进一步考量。完善股权结构以减少不良贷款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和绩效水平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如何有效地分配流通股占比以及不同层次股东持股比例是当前制定商业银行发展和结构调整时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目的,从股权结构这一角度出发,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宏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分析了股权结构的度量、特征和其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通过控制部分宏观和微观经济变量,深入剖析了股权结构(包括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影响不良贷款的机制。其次,在数据搜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轨迹,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论述了我国股权结构变化的特征,并阐述了我国不良贷款的表现及主要成因。再次,分别从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两个方面考察了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效应。最后,提出了兼顾完善股权结构和减少银行不良贷款、促进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通过构建不良贷款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股权属性对不良贷款的作用机制;股权集中度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对不良贷款的作用效果相当显著。最大股东的股本占比的平方对不良贷款有显著的负影响。一般来说,如果最大股东的股本比重较高,银行的不良贷款通常就较低;前五大股东股本在银行实收资本中的比重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且影响较大;前十大股东股本占比的平方对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显著的正效应,同样具有较大影响,所以,控制前十大股东股本占比对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减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国有股占比与流通股占比在1%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它们对不良贷款均存在正效应,尽管影响效应并不大,但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两个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股权结构对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目标,为银行业更进一步的股权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