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慢性盆腔炎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中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及需氧菌的分布情况。方法:依据慢性盆腔炎西医诊断标准,按中医辨证分型,将210例慢性盆腔炎病历分为湿热瘀结证组98例、气滞血瘀证组66例和气虚血瘀证组46例,均取患者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的检测及需氧菌的检测和培养。采用R×C表的卡方检验,以P<0.05判定为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观察组中解脲支原体的阳性率为57.14%,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5.71%,需氧菌的阳性率69.05%。(2)解脲支原体、需氧菌及二者混合感染阳性率在湿热瘀结证组、气滞(肝郁)血瘀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解脲支原体、需氧菌及二者混合感染阳性率在湿热瘀结证组与气滞(肝郁)血瘀证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热瘀结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滞血瘀证组与气虚血瘀证组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从细菌培养种类来看,21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中,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6.5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最多,占33.79%,其次为粪肠球菌,占28.97%;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17.24%。结论: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及需氧菌可能为慢性盆腔炎的发病因素,也可能起协同作用。慢性盆腔炎UU、需氧菌感染及二者混合感染因湿热之邪为患者甚多。慢性盆腔炎的需氧菌病原体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杆菌为主,提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需氧优势菌发生了改变。生殖道微生态学理论与妇科湿热证在生理、病理上的认识有相似之处,生殖道微生物致病的机制,即是生殖道微生态系统由平衡而失衡,类似于中医的“正气”向“邪气”转化。从广义讲:“正盛”即是微生态平衡状态,“邪盛”即是微生态失衡状态。而湿热致病,也存在正与邪二方面因素,湿热之邪外侵或内生致病,生殖道微生态即处于失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