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忏悔意识淡薄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氛围下,鲁迅和巴金的忏悔和忏悔意识更是难能可贵。本文试图在中外文学与文化的比较中来考察他们忏悔意识。第一章主要简述忏悔意识下的文学景观,从而引出对鲁迅和巴金的忏悔意识的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在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对比中论述他们忏悔意识的非宗教性特征,重点是对他们忏悔意识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进行详细考察。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上帝的缺席和自我力量的确认、原罪意识的缺失和罪孽意识的深重、自我救赎的渺茫无望和启蒙大众的热切期望,他们把救赎寄希望于未来,同样面对着无可宽恕的尴尬,而死亡又对他们救赎的希望给予了终结。第三章是对他们各自的忏悔和忏悔意识的不同表达方式的分析,鲁迅的忏悔是民族的忏悔、阶级的忏悔、个人的忏悔,是具有现代意义上的“人的忏悔”;而巴金是对朋友的忏悔、对爱人的忏悔、对“文革”的忏悔,是一个具体的“忏悔的人”的表达。当代文学与文化缺乏深度的现状之一就是缺乏深刻的忏悔和忏悔意识,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鲁迅和巴金忏悔和忏悔意识的解析的基础上,对于当下文学和文化的现状予以一定的启示:我们需要、我们的文学与文化在忏悔这方面也应该进一步深入下去,不能局限于忏悔,我们要穿越忏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文学与文化中的忏悔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