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在“国门被迫打开”、“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在以试验为特征的西方农牧业科学技术的强势介入中,中国传统农牧业也逐渐向近代农牧业曲折迈进。偏居西北内陆而相对闭塞的甘肃,其畜牧业的近代化转型则略显迟滞。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南京政府内部及社会各界知识精英,倡议“开发西北”、“建设西北”,以应对外部侵略势力的威胁。政府官员、中外专家学者纷纷组成科学考察团前往甘肃等西北省份调查研究。自此,国民政府内外掀起了开发甘肃在内的西北各省的热潮。通过各类科学考察后,时人提出诸如发展交通、开办教育、移民实边及发展畜牧等开发西北之设想。但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其中发展具有传统优势且能因地制宜的畜牧业成为全社会共识。尽管传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诸多优秀的生产手段和技巧。但传统畜牧业的发展确实面临诸多老办法无法解决的难题,故而吸收西方先进的畜牧科学技术以改造本国畜牧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由于其交通条件相对优越、畜牧资源禀赋高、社会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甘肃成为国民政府畜牧业改良的中心区域。在“开发西北”的战略背景催化下,一大批畜牧改良、推广、教育机构以及畜牧合作社和加工企业在甘肃境内落地。国民政府旨在依托各类不同层次的畜牧机构,采用西方的畜牧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改良传统畜牧业、培植畜牧人才、推广先进科技,并以甘肃为中心进而辐射西北诸省,继而实现改良和发展甘肃乃至西北畜牧业之目标,最终达成抗战建国之目的。国民政府一系列的畜牧科技改良、教育推广以及畜产加工贸易实践活动,给处于传统落后状态的甘肃畜牧业带来了科学空气和发展契机,使得甘肃畜牧业的发展更为规范、有序和科学。在这一过程中,甘肃地区兴起了科学考察和试验之风;逐渐构建起了畜牧科技改良体系、畜牧教育与科技推广体系;为开发和发展畜牧业催生了合作社、新式加工企业等新因素,促成了甘肃畜牧业贸易的高度商品化和外向化趋势。以上成体系的实践活动成为甘肃畜牧业近代转型的主要标志。尽管由于抗战军兴以及人事浮动所造成的人力财力投入不足,甘肃的畜牧改良事业进行的艰辛异常且收效甚微,致使甘肃畜牧业近代化转型很不彻底,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依然在该地区占主导地位,并长期处于传统与近代因素并存的状态。但这类实践活动仍值得肯定,在十分艰难的时局下,各级政府即通过近代科学试验等手段使甘肃畜牧业生产方式步入了近代化历程,为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