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根植于民族土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对非遗的研究,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充分发挥非遗的当代价值。对非遗研究现状的研究,有利于对非遗的整体把握,可以为本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利于发现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共引分析理论、共词分析理论、聚类分析理论、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科学知识图谱法等多种方法,以CSSCI数据库中2017年之前的非遗相关文献为数据计量基础,对非遗研究的作者知识图谱分析、引文知识图谱分析、主题知识图谱分析进行了计量研究和知识图谱分析。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从微观层面根据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和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合作者共现网络、作者共引网络、文献共引网络、期刊共引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据此对非遗研究的作者知识图谱分析、引文知识图谱分析、以题知识图谱分析三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知识图谱分析,通过机构合作和作者合作两方面分析发现虽然非遗研究合作结构整体上极其松散,合作强度较弱,但是2016年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迅速加强。作者合作具有同机构性和同区域性。北京和重庆的非遗研究氛围浓厚。机构合作中中国社科院将成为非遗研究的后起之秀。引文知识图谱分析,包括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不管是知识输入还是知识输出,《文化遗产》《贵州民族研究》《民族艺术》《民俗研究》《民族艺术研究》等民族学和文化学期刊都是非遗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知识交流媒介。文献类知识输入中叶鹏的《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元数据的创立思路与语意标准》,搭起了大数据和非遗研究的桥梁。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及其成员发文最多。主题知识图谱分析分析,发现非遗研究最为关注法律保护、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研究起步于2015年,是新兴的研究热点。传承研究一直都较稳定,主要围绕传承人进行研究。非遗和旅游关系紧密,近年来更加注重非遗发展开发的成效、体实施效果的研究。民俗、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是非遗研究的主要方面,超过整个非遗研究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