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面对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10年来,针对制约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等关键环节,国家累计总投资1.7万亿元,中央财政建设资金累计投入3万多亿元,转移支付累计7300多亿元,促使西部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发挥作用;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成渝一体化、西咸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西部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自2007年开始,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开始超过东部地区,这意味着东西部区域协调性在不断增强。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区位差异以及历史等原因,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仍然存在,西部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公共服务能力薄弱问题依然严重。当人们把西部金融与西部经济联系起来考察的时候,会发现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1、金融效率的高低究竟应体现在哪些方面?具体上应该如何计量?2、西部在市场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更加依赖财政的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又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使西部呈现比东部更为严重的财政配置资源的格局。那么应当如何让西部金融发展适应西部经济发展或带动西部经济发展?3、西部金融机构的低效运营使西部资金充裕但却倒流到东部,出现东西部资金余缺调剂“抽瘦补肥”的现象。4、东西部区域有各自的资源条件和市场发展状况,由此带来的地区差距是否影响到各自的金融效率水平?且西部的金融经济发展水平及协调程度与东部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追寻其理论根源,现有的研究和决策都强调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而对金融与经济的协调以及东西部金融经济的协调较少关注。理论的欠缺和实践的呼唤,使论文具有了拓展的空间。国内外学者关于欠发达地区金融与经济和区域金融经济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学术研究成果为论文研究提供了多种视角和方法。论文成果对于我国西部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意义,使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论文运用金融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分析与演绎分析相结合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西部金融经济效率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界定金融效率的含义,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效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内部金融效率与外部金融效率两个层面来搭建分析西部金融效率的框架。第二章通过收集整理东中西部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揭示西部较东中部的金融经济差异及其原因,为后面分析东中西部金融经济协调奠定基础。第三章主要研究西部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以及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第四章从区域金融外部效率理论分析出发,就东中西部金融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就业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进一步分析了西部经济金融系统协调度,将之与东中部经济金融系统协调度进行比较,得出西部比全国经济金融协调度平均水平低的结论。第六章是基于前几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论,借鉴发达国家提升欠发达区域金融效率的经验,提出了提高西部金融效率与发挥西部功能相结合、区别对待西部发展与实现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政策措施。 论文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基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论文从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两个层面构建了金融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内部效率是金融系统自身运行效率,属于微观效率的范畴,衡量的是金融机构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竞争力指标;外部效率衡量的是金融对实体经济总量、结构的影响,属于宏观效率的范畴,强调的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内部效率高,表现为区域性金融机构有良好的资产收益率、偿债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企业和居民能在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以较低的成本融得资金,或在相对有效的市场中通过供给资金获得与风险相匹配的收益。外部效率高,则表现为金融发展促使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更快,经济结构更为合理,充分就业更易实现。 第二,本文根据收集的大量数据对区域金融内部效率进行了量化分析,其分析围绕着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两个角度展开,定量分析的范围既覆盖了西部地区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金融机构的绩效水平,亦包括西部地区货币市场及资本市场的信息传导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本文认为造成西部地区内部效率低下的原因一方面来自微观个体,包括居民的收入水平、企业尤其是金融类机构的运作机制及管理能力等;另一方面则根源于政府的管理体制和调控体制。 第三,论文围绕金融对区域经济总量、结构的影响,建立了包含FIR指标、存贷比、存贷差、GDP/平均贷款余额、信贷差与GDP的协整关系、重点产业贷款增长、贷款变动率与就业变动率因果分析等多元化的区域金融外部效率评估体系。1989年至2008年间,西部地区的FIR指标低于东部,存贷差额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至2000年间,西部与东部贷款差额每增加1个单位,GDP差距增加1.73个单位。但贷款变动率与就业变动率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发现,东、中、西部的贷款投入对各区域的就业增加均无明显影响。 第四,论文通过建立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间协调模型分析31个省、直辖市的数据发现,西部地区不仅金融效率低于东中部地区,而且其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也低于东中部地区。即西部地区在低水平的金融发展、低效率的金融运行同时,呈现出金融与实体经济适应度更低的特征。西部地区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度正处于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过渡的阶段。论文建议,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不仅要重视西部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空间布局政策等,还需要拟定与东中部不同的差异性的区域金融政策,探索适应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融资新模式。 第五,本文通过总结发达国家提升金融效率的经验,指出高效有序的的金融结构对金融效率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指出,西部地区金融效率的提升需要从优化西部金融结构入手,进而深入地探讨了西部金融组织结构与金融市场结构改进的方向及其措施。 第六,论文指出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金融效率提升,只有服从国民经济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融入四大功能区,从这些区域发展定位出发,通过市场主体的培育、融资方式的创新、多元化的融资体系的构建,有效调节与配置金融资源来引导适宜的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